刊登广告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加入理事会 | 加入收藏
 
首页 |本刊特稿 |管理论坛 |管理批判 |案例·实务 |封面文章 |管理创新 |方法 |企业信息化 |理论·前沿 |管理点滴
微言管理 |精彩推荐 |栏目展示 |关于我们 |投稿须知 |在线调查 |主编信箱 |在线交流 |企管书架|企业家|读书汇
     
   
     
请输入要搜索的文章标题
 
 
  《企业管理》杂志简介:
《企业管理》杂志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月刊)。
· 1980年创刊 领先地位
· 庞大的精英受众群体
· 全球视角 本土方案
· 最高发行量48万份 渗透中国企业界
 
   订阅方式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您不妨施展一下您的生
花妙笔,把您的理论、观点和故事叙述得更明白有
趣一些。
3.本刊多年来形成并保持了以案例说话的风格,我
们欢迎作者提供更多新鲜的、原创的案例文章。
4.本刊审稿周期为两个月,对于没有选用的稿件尚
无法一一退稿,敬请谅解。
5.本刊对于作者投稿从不收取“版面费”、“审稿
费”等名目的任何费用。

 
  <<详情查询>>  
 
  投稿邮箱 :E_mail:qyglzz@263.net.cn
 
 
  副社长:王仕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53201
采编中心主任:王黎: 特稿、批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701529
采编中心常务副主任:郑亮:特稿、方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36071
栏目主编:程丹丹 :信息化·智能化、理论·前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栏目主编:苗榕:管理创新、案例·实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36071
栏目主编:郑涵:调研与分析、企业家、封面文章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编辑:张思嘉:论坛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更多>>>  
  ·寻找“拖延症”的病根(2022-7)
·2022第一期补白
·数字孪生在制造业的七种应用(2021-12...
·从错误中发现成功的契机(2021-11)
·为什么你总觉得累?(2021-9)
·9个习惯,助你事半功倍(2021-9)
·“拖延”是止步于昨日的艺术(2021-9)...
 
 
     
  更多>>>  
 
 
         
    理论前沿    
  国有企业绿色发展与碳交易市场(2023-3)  
企业管理杂志 发布时间:23-07-14        
   

 

文|王在全

 

【内容摘要】本文研究欧盟及美国的碳排放问题与碳交易情况,指出碳交易模式是解决我国碳排放问题的有效路径,构建碳交易市场对解决我国企业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指方向。

【关键词】“双碳”  碳交易  碳排放权  碳减排  绿色发展

 

  目前,全球已有132个国家承诺21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20209月,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承诺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国有企业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在“双碳”目标中的责任与担当,国有企业同时也是碳排放的治理重点。

  本文研究欧盟及美国的碳排放问题与碳交易市场建设情况,对解决我国碳问题及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借鉴与启示;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将电力行业首先纳入碳金融交易之中,对解决我国碳排放问题提出了路径选择,今后将有更多企业通过碳交易逐步解决碳排放问题。碳交易的发展使得我国企业更加关注绿色生产、清洁能源的使用及碳回收与利用,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贡献。

 

一、西方国家碳排放问题及其碳交易市场

1. 西方国家碳排放问题及对策

  为了解决气候变暖和碳排放问题,各国通过签署国际公约和协议,逐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以共同解决碳排放问题,如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向光能、风能、核能、氢能及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领域进军,同时通过植树造林等措施吸纳二氧化碳,以及财政金融等手段支持绿色产业。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传统工业化阶段,如英国早在1972年就实现了碳达峰,是世界上最早实现碳达峰的国家之一。2019年英国碳排放量为3.80亿吨,较1991年降低38%2020年,英国能源结构中天然气占比达41.18%,核能占比8.46%,可再生能源占比15.12%,广义清洁能源比重合计达64.76%,为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清洁能源占比最高的国家。

  美国是工业化大国,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基于产业转型及低端产业的转移,美国在2007年实现碳达峰,峰值碳排放74.5亿吨。2010年后,得益于“煤改气”工程,美国的碳排放大幅下降,2019年仅为65.58亿吨。目前,美国建立了以“3550”为主要目标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框架,即承诺到2035年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2050年实现全面碳中和。德国在1990年实现碳达峰, 还有一部分欧盟成员国分别在19912008年实现碳达峰。2020年欧盟碳排放量为 25.51 亿吨,较 1990 年减少32.05%2020年,欧盟石油、煤炭、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占比分别为33.19%12.39%23.92%14.20%16.29%。根据欧盟的“Fit for 55”计划安排,预计到2030年,欧盟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将提高至40%左右。

2. 碳交易市场成为碳排放问题的重要解决机制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碳交易等市场机制降低碳排放,不仅大大降低财政成本,而且还能有效配置市场资源,使碳排放量大的产业或企业有机会实现绿色发展,向低碳转型。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通过将这种给社会带来负外部性的成本,纳入企业的内部成本考虑,企业的总成本增加了。因此,通过市场化机制如何降低成本,实现盈利,成为企业的市场选择。

  一方面,企业要么通过使用新能源或技术改造等方式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生产;要么花费成本在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虽然这样也能够暂时解决问题。但是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日益逼近,碳价格的不断上升,企业依然需要主动采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低碳运营,不断向碳中和目标迈进。

  另一方面,碳交易也给低碳节能企业带来了收益,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节能减排中来。例如,特斯拉汽车2020年销售收入比 2019 年度增加了 62.3 亿美元,首次实现盈利,其最主要的贡献就来自碳交易的 15.8 亿美元。这说明碳交易可以成为新的创收渠道,这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企业绿色转型。

  欧盟作为《京都议定书》签署方之一,为落实其承诺的8%减排目标,于20051月开始运行碳交易市场,覆盖31个国家的11000余家电站和工厂,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的45%左右,其碳交易总量占世界交易总量的85%左右,是世界第一个也是目前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其成功运行为世界各国建立碳交易市场树立了典范并提供宝贵经验。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属于总量交易。总量交易是在排放总额设定并且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各排放单位之间通过市场交易机制解决碳排放问题。欧盟将纳入排放体系的产业和企业分配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权,如果企业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排放量,那么该企业就可以将剩余的排放权在市场上出售,并获得利润;相反,如果企业的排放大于分配到的排放量,那么企业就必须要花钱去购买碳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在试运行阶段,每吨二氧化碳超排罚款为40欧元,而正式运行阶段,罚款额将会达到每吨100欧元。每年末,控排企业必须上缴足额配额,否则将处以高额罚款(现为100欧元/吨),故配额的盈余单位与短缺单位之间可进行交易,此为“二级市场”。近年来因为供给收紧,碳配额价格不断上涨。2021年,较高的碳价已被欧盟碳配额市场的参与者普遍接受。对于欧盟碳排放配额(EUA)市场而言,2021是意义非凡的一年,碳价格于128日达到了历史最高点——每吨价格超过90欧元。

  当然,碳排放同时受限于国际政治经济及军事局势的影响。如俄乌冲突导致一些欧盟国家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受阻,其中德国油气使用占能源消费近60%,俄罗斯油气能源的供给切断后,德国不得不重启煤炭发电,甚至考虑重启核能发电,这必然阻碍其碳排放计划的实现,进而影响欧盟的碳中和进程。

 

二、国有企业绿色发展与中国碳交易市场

1. 国有企业产业转型与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下,国有企业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将企业生产经营与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在不断实践中构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每年的碳排放量约为100亿吨左右。要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必须进行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及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撑。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大幅降低煤炭消费占比,需要克服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就业、社会保障等各种复杂问题和挑战。此外,还要通过科技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带动整个社会低碳运行,绿色发展将会成为必由之路,尤其是高排放的行业和企业。我国与能源相关的排放主要是由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带来的,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90%。八大重点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是耗能主力。据中创碳投统计,2020年度八大重点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合计约占全国碳排放的80%。这八大重点行业中超八成为国有企业。随着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新发展理念的不断落实,深化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国有企业要迎头赶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将科技创新转换为动力赋能企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

  国家电网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开辟了中国特色能源发展新道路。

  从供给侧看,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关键是要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推动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有序替代。截至2021年年底,国家电网经营区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4亿千瓦,成为全球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最大的电网;新能源发电量占比从2015年的3%提高到10%以上,并建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云平台,新能源利用率达到97.4%。从消费侧看,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关键是要实现终端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国家电网积极实施重点领域节能提效减碳工作,充分利用电力大数据和市场化手段引导用户节约用电、高效用电、用绿色电。

2. 我国碳交易市场

1)碳市场试点

  从市场性质来说,碳交易市场是为了倒逼企业节能减排,从而达到负零排放,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重要路径。然而,配额的分配注定是要缩减的,未来配额价值将不断升高,碳金融的介入将使碳市场成为多层次复合型市场,成为具有投资价值的市场,碳市场产品未来也将不断丰富,除了现货交易,期货、掉期等衍生产品会随着市场价值的变化不断涌现,使碳金融市场更加活跃。根据全球碳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碳排放量也位居全球第一,随着其他行业的进入,我国碳市场规模将逐步增大。

我国碳排放有两条解决路径:一是节能减排。从能源需求侧看,“提能效,降能耗”主要在建筑、交通、工业、电力等节能领域着力;从供给侧看,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提高能效,大力发展光能、风能、氢能、可再生能源以及储能等新能源,不断替代化石能源。二是碳移除与增汇。基于自然的方式,如植树造林、发展湿地和海洋、碳捕获技术等碳汇,帮助吸纳二氧化碳来解决碳排放问题。

  另外,政府一方面可以采取行政手段,将碳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地、各部门或各企业,这种行政办法看起来具有强制性,但是推动和执行还是很有难度;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发展碳市场,交易碳排放权,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碳金融业务。约束机制加激励机制的做法相对比较有效,西方发达国家也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供参考。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2020年煤炭占比57%,石油占比19%,水电占比9%,天然气占比8%,风电、核电以及光伏等占7%。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过高是我国成为碳排放大国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低碳化、清洁化趋势。2005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量比重从72.4%下降至57.7%,共下降14.7个百分点;天然气消费量则从2.4%提高到8.1%,清洁能源(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量从7.4%提高到15.3%,合计占比提高13.6个百分点。要解决我国的碳排放问题,仅靠一种方法难以实现,碳交易的市场机制成为有效途径。

  借鉴国际经验,2011年,我国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重庆、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2013年,北京、深圳、上海等7个试点省市先后启动了碳交易。目前有两类基础碳交易产品在市场交易:一是政府分配给企业的配额交易;二是国家核证自愿减排的碳排放量(CCER)。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先后发文,通过金融、财政、产业等政策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此外,还鼓励发展各类碳金融创新产品,有计划地发展碳远期、碳债券、碳资产证券化、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碳租赁和碳基金等碳金融产品和碳金融衍生品。

北京绿色交易所自2013年成立以来,已将8大行业、900家左右重点排放单位纳入试点碳市场,二氧化碳价格在全国7个试点碳市场中最高,倒逼重点排放单位提高节能减碳意识,增强了企业控制碳排放的主动性。2022年以来,二氧化碳价格不断走高,20226月最高达到每吨88元。

2)全国统一碳市场

  经过近十年的试点,2021716日,在上海正式启动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首批纳入的是发电行业,合计2162家排放企业进场交易,年覆盖碳排放量约为45亿吨,几乎占我国碳排放的一半,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中国的碳市场是全球第一个发展中国家碳市场,经过试点后正式运营,市场平稳,交易系统完善。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未来还将有钢铁、石化、建材、有色冶炼、化工、造纸、航空等行业纳入其中。从目前这8大行业来看主要是国有企业。以发电行业为例,2022年中国百家碳排放企业中,华能国际以碳排放3.7亿吨排名第一,国电电力以3.16亿吨排名第二,大唐发电以2亿吨排名第六。

  国家能源集团践行新发展理念,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抓住绿色转型机遇,在煤炭、电力、化工、运输等方向持续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科技创新,完善企业管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因此,国有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02261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交易价格达到了88.8元高点。截至20228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一年来,累计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超过重点排放单位总数的一半,市场配额履约率达99.5%以上。截至2022810日收盘,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1.95亿吨。

  我国碳交易刚刚起步,产品种类少、缺乏流动性。例如,2021年,欧盟碳交易配额规模不到20亿吨,而我国达到45亿吨,但流动性远远落后于欧盟,换手率仅是欧盟的十分之一。目前我国采取“免费配额分配+自愿减排”的模式,在一级市场,目前的配额是免费分配的,将来可能采取拿出部分进行拍卖,或者进行总额控制甚至按年减少的模式,不断将企业的碳排放外部性内部化到企业,使得企业的总成本上升,倒逼企业绿色发展,达不到目标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这也进一步推进我国国有企业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方面下苦功夫。此外,在交易市场引入更多的投资者等举措,不断完善一、二级市场,使得市场价格机制的定价功能更加凸显,以便加快推进达到减碳的目标。■

 

本文系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专项课题“二十大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发展理论”(编号:iSOEYB2022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康子冉,丁韦娜.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路径选择.中国物价,2022(5).

[2] 谭志宣,夏洪伟.国内减碳现状及“双碳”目标实现途径.能源研究与管理,2022(1).

[3] 乔英俊,黄海霞,姜玲玲.发达国家碳中和主要行动及对我国的启示.石油科技论坛,2022(1).

[4] 汪惠青.碳市场建设的国际经验、中国发展及前景展望.国际金融,2021(12).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顶(113)  踩(109)   查看次数:(1277)   
 
    更多>>>
  本刊特稿
·增强信心 勇毅前行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
·深刻理解数智时代 做好企业管理(2023-10...
·稳定发展中蓄积新动能 ——2023中国制造业...
·亮点与问题并存 困局中实现增长 ——2023...
·固本强基稳增长 结构升级谋发展 ——2023...
·AIGC能力本质与应用场景(2023-9)
 
 
    更多>>>
  管理论坛
·人力资源管理“三懂三化”(2023-10)
·人力资源部门七大“顽疾”(2023-10)
·企业发展十个关键要素(2023-10)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价值维度(2023-10)
·打好组合拳 民营企业乘势而上(2023-10)
·组织变革:开创一个新“江湖”(2023-8)
 
 
 
    更多>>>
  管理批判
·警惕管理者错配(2023-9)
·“凉白开”的重重危机(2023-9)
·野性消费退潮爆红品牌如何长红?(2023-2)...
·“迪王”加冕之路的内忧外患 ——基于供应...
·恒大负债之问(2022-7)
·国企融资性贸易行为及防范(2022-7)
 
 
    更多>>>
  案例·实务
·中车慧衍工业智能开放平台(2023-9)
·一机集团“一基双模”设备智能运维管控(20...
·顺丰云镜打造智慧机场(2023-9)
·交信投科技:交通运输数智化安防体系(2023...
·坚持“两个一以贯之” 探索国企公司治理(2...
·汽车之家: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2023...
 
 
 
    更多>>>
  盈利模式
·周庄:打造“中国第一水乡”(2020-07)
·盈利原理 ——透视商业的本质(2014-04)
·探索制造业服务化之路(2014-04)
·黄太吉煎饼的盈利逻辑(2014-04)
·用现金流模式检测盈利模式的“质量”(2014...
·新东方盈利模式的先天性缺陷(2014-03)
 
 
    更多>>>
  封面文章
·“茅台管理” 塑造世界一流品牌(2023-10)...
·“五满”治企理念推动百年徐矿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公...
·中国同辐: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
·管理科技双轮驱动 谱写能源企业新华章(202...
·南网超高压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跨区域输电企...
 
 
 
    更多>>>
  管理创新
·十里芳菲:商业美学助力古村价值共创(2023...
·海信新事业筛选的信号灯智慧(2023-10)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面面观(2023-10)
·小米4环领导力构建学习型组织(2023-8)
·零号店:老字号新面孔
·WISE:海尔创客赋能新模式(2023-8)
 
 
    更多>>>
  方法
·质量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实现路径(2023-10...
·如何变“流”才为“留”才?(2023-10)
·供应商帮扶八步法 ——以北汽新能源为例(2...
·七步规避采购风险(2023-8)
·备件管理助力企业降本增效(2023-9)
·如何选择适用的人效策略(2023-8)
 
 
 
    更多>>>
  企业信息化
·杭钢“平台+生态” 打造产业数字化新引擎...
·AIoT:AI落地场景闭环(2023-8)
·新中大三步跨越,抢滩数字碳中和(2023-8)...
·博雅智慧打造数字化“双碳”服务品牌(2023...
·人力资源数智化,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
·新技术筑起重大风险防火墙(2023-7)
 
 
    更多>>>
  理论·前沿
·运营团队波士顿矩阵构建与应用(2023-9)
·企业层面数据要素价值利用研究 ——以阿里...
·组织成长全景图(2023-8)
·中层管理者危机领导力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
·企业数字责任前沿述评与展望(2023-8)
·中华老字号全产业链知识产权保护路径(2023...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企联合网 中国投资协会 中国工商协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国家企业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经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国际 中青网 中国日报 中经网 《经济管理》杂志
 
加入理事会 | 市场活动 | 刊登广告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投稿邮箱 :qyglzz@263.net.cn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cecm.net
京ICP备12008127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