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广告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加入理事会 | 加入收藏
 
首页 |本刊特稿 |管理论坛 |管理批判 |案例·实务 |封面文章 |管理创新 |方法 |企业信息化 |理论·前沿 |管理点滴
微言管理 |精彩推荐 |栏目展示 |关于我们 |投稿须知 |在线调查 |主编信箱 |在线交流 |企管书架|企业家|读书汇
     
   
     
请输入要搜索的文章标题
 
 
  《企业管理》杂志简介:
《企业管理》杂志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月刊)。
· 1980年创刊 领先地位
· 庞大的精英受众群体
· 全球视角 本土方案
· 最高发行量48万份 渗透中国企业界
 
   订阅方式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您不妨施展一下您的生
花妙笔,把您的理论、观点和故事叙述得更明白有
趣一些。
3.本刊多年来形成并保持了以案例说话的风格,我
们欢迎作者提供更多新鲜的、原创的案例文章。
4.本刊审稿周期为两个月,对于没有选用的稿件尚
无法一一退稿,敬请谅解。
5.本刊对于作者投稿从不收取“版面费”、“审稿
费”等名目的任何费用。

 
  <<详情查询>>  
 
  投稿邮箱 :E_mail:qyglzz@263.net.cn
 
 
  副社长:王仕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53201
采编中心主任:王黎: 特稿、批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701529
采编中心常务副主任:郑亮:特稿、方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36071
栏目主编:程丹丹 :信息化·智能化、理论·前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栏目主编:苗榕:管理创新、案例·实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36071
栏目主编:郑涵:调研与分析、企业家、封面文章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编辑:张思嘉:论坛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更多>>>  
  ·寻找“拖延症”的病根(2022-7)
·2022第一期补白
·数字孪生在制造业的七种应用(2021-12...
·从错误中发现成功的契机(2021-11)
·为什么你总觉得累?(2021-9)
·9个习惯,助你事半功倍(2021-9)
·“拖延”是止步于昨日的艺术(2021-9)...
 
 
     
  更多>>>  
 
 
         
    方法    
  绩效管理十原则(2023-7)  
企业管理杂志 发布时间:23-11-16        
   

 

先有战略目标,后有绩效指标;绩效要为目标服务,绩效考核是工具和手段,目标实现才是目的。

 

文|张小峰

 

关键词:绩效管理;绩效指标;绩效场景;组织绩效;个人绩效;结果兑现

 

  绩效管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关注个人绩效,主要用来评定个体的工作表现。第二阶段在关注个人绩效的同时,开始关注组织绩效,绩效也从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上升到战略传承的高度,走向战略绩效管理,绩效成为目标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综合体。第三阶段从管理视角转向经营视角,绩效管理体系融入企业的战略管理、预算管理、经营计划、审计报告、干部选拔与评价体系,从战略绩效管理走向战略绩效运营。模式的变化,催生了很多新的追求和原则。

 

十原则是绩效管理的基础

1. 绩效要为目标服务,绩效考核是工具和手段,目标实现才是目的

  企业一定要先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然后将绩效管理作为目标实现的工具,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感。如果没有目标做考核,就会没有抓手,抛开目标谈绩效,就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这种做法不可取。

  当然,绩效管理只能起到实现目标的辅助和推动作用,只是工具之一。有些企业没有绩效管理,业绩依然不错;有些企业把绩效管理当作“灵丹妙药”,但战略目标难实现,市场难突破,人才活力和激情不够,管理者理念和能力需提升。无论遇到什么经营管理困境,第一件事仍是抓绩效考核,显然有些不切实际,毕竟绩效管理解不开经营本身的难题。

2. 先有战略目标,后有绩效指标

  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如市场性、创新性、区域性、运营性等目标,基于战略目标提出的绩效考核指标会更加有效。绩效考核就是在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成功因素和控制点,设置关键指标,让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合理分布在关键领域上,实现企业经营和管理提升。

绩效考核的核心维度是考核指标。指标如同指挥棒,设置收入指标,就会引导全员关注收入提升;设置利润指标而非收入指标,全员在关注利润的同时,可能会“选择性忽视”。想要真正做好绩效指标设置,一定要升维到战略和经营层面,明确战略目标,解码路径。

3. 绩效指标要自上而下,目标值可以上下结合

  绩效考核、绩效管理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是目标分解、目标传递的过程,一定是自上而下的。企业在设置绩效指标时,要学会向上找目标,个人的目标来自部门目标,部门目标来自公司目标。

绩效指标一定只能自上而下分解,由公司确定各部门指标,部门确定各岗位指标,而不能由各个岗位或部门自己填报考核指标,到部门或公司层面汇总成册,这是逻辑错误的。理想状态下,目标值也是自上而下分解的,指标和目标值都要追求权威性。

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存在谈判空间,目标值可以通过上下结合来确定。例如,某部门上一年完成营收8亿元,今年绩效指标营收是10亿元,倘若此部门认为完成难度大,需要减到9亿元,原则上应该给予一定的谈判空间。

4. 指标和权重是指挥棒,要唯价值论,而非唯数字化论

  考核方法和指标的确定是相互糅合的过程,很多高科技创新型公司,由于环境多变,战略目标提前确定,所以通过OKR来替代KPI。在有目标、有指标的基础上,指标就是指挥棒,指标指向哪里,组织的资源和重心就放在哪里。例如,有的单位原先指标中没有回款项,因此各个部门只关注签单和账面利润,应收账款风险很高;而加入回款指标后,各部门就会格外关注回款。此外,权重也是指挥棒,占比越高代表重要性越高,各部门对其关注度自然会更高。

在设置指标和权重的时候,一定要唯价值论,而不是唯数字论。数字在不同场景中,价值感是不一样的。

 5. 基于不同场景进行考核、改进、运营

  在企业实践中,绩效有三种实际用法。第一种场景是为了考核而考核。比如,有些单位没有严格的战略目标和绩效文化,不是纯粹市场化的企业。这时,虽然目标不够清晰,但日常工作有许多需要关注的点,需要用考核做抓手。这和前文讲的不为考核而考核似乎有冲突,但实践中是存在的。再如,很多企业进行价值观考核,引导员工的正面行为,也是为了考核而考核。

  第二种场景是在绩效中改进,当谈到个人绩效时,更多强调PDCA,就是要根据绩效计划,进行绩效过程的跟踪辅导,依据指标和实际业绩开展绩效考核,最终实现绩效改进。进行个人绩效管理,沟通和辅导非常重要,沟通是绩效管理的生命线,帮助员工做好个人绩效,一定不能只关注冷冰冰的数字结果,要依靠有温度的领导力,进行沟通和辅导,对标找差,找到需要提升的点和能够改进的方向,持续让员工进入高水平循环。

  第三种场景是运营,考核组织绩效时,绩效沟通和辅导不是主线,而是如何达成组织绩效目标。做好组织绩效,对经营计划、经营复盘过程的跟踪和运营应格外关注。个人绩效可以追求改进,持续不断提升,但组织绩效需要看结果,做运营要想办法实现目标。

6. 先有组织绩效,后有个人绩效

  绩效是目标管理的工具,可以把整体目标分解到每一个人,先有组织绩效,后有个人绩效。

  对总体目标进行战略解码,先确定组织绩效,再进一步分拆到每个岗位和员工身上,这种目标分解的过程,也是战略责任压实的过程。完善的绩效体系,既要有组织绩效,也要有个人绩效。

  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实践分四种场景:一是有组织绩效,无个人绩效;二是无组织绩效,有个人绩效;三是有个人绩效,有组织绩效;四是没有组织绩效,也没有个人绩效。

7. 组织绩效重考核、结果和运营

  在绩效量化的时候,一定要格外关注组织绩效的量化。在个人绩效中,可以用很多定性的方式,如360°评价、排序法等。

  在组织绩效中,尽量不要用360°评价。组织绩效要格外关注战略子目标的实现度,只有能够达成目标,创造价值,才是组织绩效追求的理想状态。组织绩效一定要重考核、结果、量化、目标值、运营。

8. 个人绩效重评价和改进

  考核和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考核主要看结果,而评价既要看结果,也要看表现。组织绩效重考核,个人绩效重评价和改进。

  有些员工因为客观原因,虽然自己已经非常努力了,但绩效结果可能并不好。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以全面视角进行评价,既要看过程,也要看员工的努力程度;结果不佳时,依然可以进行综合评价,绩效结果也有可能是优秀。个人价值观也应以评价的方式考核,主要看表现;而组织考核时,不需要价值观评价,不需要谈客观原因,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组织都必须拿下市场,实现目标,不然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9. 绩效结果要刚性兑现,否则绩效管理将失去价值

  绩效是经典的条件反射工具。例如,今年绩效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员工涨了工资,其就会认为如果在下一年以这种状态继续把结果做好,就会继续涨工资,所以正反馈会带来刺激,尤其是量化的考评,可以更加客观反映这一条件反射。

  有些单位认为,绩效指标选择不合理、量化不科学,会导致量化指标不能反映其价值,所以这些量化指标是无效的。在寻找绩效指标时,要从源头开始,才会找到合理的指标,在刚性兑现其绩效结果后才能够起到刺激和激励的作用。所以,绩效问题一定要权变,在悖论中找到解决之道,不能笼统讲绩效无用论。绩效管理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才有价值。刚性兑现包括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要有赏有罚。

10. 懂经营很重要,懂管理更重要

  多数人认为一定要懂经营才能做好绩效,但经营背后的逻辑依旧是管理。华为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就是将经营的逻辑和管理的逻辑相统一,将复杂的经营事件变为简单的日常工作行为。只要将日常工作行为做到位,就可以做好整体经营。另外,人力资源部门不可能真正像业务团队一样懂经营,如果把视角局限在经营上,最后可能陷入“汪洋大海”中无法自拔。

 

十原则在不同场景的应用

1. 组织层面

1)确定子公司目标

  在进行子公司目标确定时,首先要进行功能定位。子公司具有不同类型,有些是纯粹的市场竞争型,有些是战略使命型,可以依据这些类型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周期分类,包括初创型、成熟型等。

例如,一个市场类的成熟型子公司,只需要依据业务阶段来划分目标,并与职责挂钩。在确定目标时,需要分别确定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在财务目标中,可以关注营收、利润、回款、净现金流量、净现金收益率。在非财务目标中,可以关注市场占有率、市场排名、重大项目落地、客单价、客户数量、大项目占比等。

2)事业部

  一般的事业部定位是市场类,事业部也需要确定发展周期,如其处在初创期、成熟期还是转型期。此外,还要关注事业部的体量,如2亿元和20亿元的体量对指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假设选择一个处在成熟期C端的20亿元体量的事业部,进行目标值确定。不但要有纯结果性指标,还要关注一些过程性指标。一些事业部和子公司的指标差不多,对于财务性指标,要关注线上线下一体化。可以选择营收20亿元、净利润2亿元;由于处于C端,应当对市场占有率格外关注,可设为35%;作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企业,线下是渠道,线上是直营,需要格外关注线上,可以设线上直播占比为15%;客单价可定为200元以上;如果有渠道建设,可以定1000家优质门店这一指标;客户满意度为95%;还需要重视复购率。

事业部和子公司的指标也有所区别。子公司有独立的法人,也就是董事会委托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因此子公司的财务业务是自己负责的。而事业部的自主权会更强一些,经营权下沉,管理权上移。

3)业务部门指标

  业务部门比事业部所受约束更加严格,类似运营管控。在业务部门中,指标多可以关注财务类和过程类,包括党建学习、主题教育、营收、净利润、客户满意度、人才留存率、成本预算控制度、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等。业务部门比事业部多了过程性和管理性指标,如考核业务部风险合规,可包括不良资产、不良率、涉诉比例、涉诉金额等。

4)职能部门指标

  职能部门普遍被认为不适合做量化考核,其实只要掌握合理的考核方法,一样可以量化。首先,职能部门要把握定位,明确自己是管控、赋能、支持还是服务部门。其次,明确自身职责是什么,如人力资源、文化、党建的职责是不一样。最后,明确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是什么,基于价值找指标。

  例如,在人力资源部上一年的工作总结中,领导提到核心人才流失的问题,今年又要开拓新业务,需要技术人才。人力资源部经调研发现员工满意度不高,组织承诺不完善,领导认为员工的专业度不够。这时,人力资源部就可以依据这些问题找方向,再基于价值找指标。

  首先,关注核心人才留存率,可设置指标为95%;确定核心岗位招聘计划,设置通过试用期完成率为100%;提高人才专业度,设置P6级别以上人才占比20%。其次,提高员工满意度设置为90%。在新一轮招聘中,打造优秀的雇主品牌,设置招聘大学毕业生985来源为70%以上;关注人才培养,新提拔干部内部人才占比70%以上。此外,若公司环境适宜,可以设置招聘行业级专家20名。

5)指标目标值

  在定目标值的时候,需要用到对标管理的思路。指标目标值的确定,第一步是量化,第二步是对标管理。在对标管理时,需要做历史对标、预算对标和行业对标。例如,确定一个事业部需完成业绩的指标,可以用历史对标方式,若上一年完成了18亿元,今年就可以增为20亿元;用预算对标方式,可以完成预算的目标值;用行业对标方式,如果今年行业普遍有了20%的增幅,指标就可以同比增长20%

2. 个人层面

1)公司班子

  子公司的班子一般有两个考核维度。一是子公司业绩,二是个人评价,也称个人综合评议。个人综合评议可以用“德能勤绩廉”的方式。在实际操作时,可以用子公司业绩占80%+个人评议占20%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用业绩结果×个人评议结果(0.91.1)的方式进行,还可以用管理能力+领导力的360°测评等方式进行。业务部门负责人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评定也与此相同,都适用管理班子的评价方式。

对公司班子的评价有两种做法。一是基于分工,用分管公司的部门业绩放入子公司业绩;二是按照角色乘以系数,如董事长×1.0,总经理×1.0,副总×0.9等。

2)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员工

  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员工的做法是一样的。业绩类指标承接部门可以在明确业绩指标后,将其拆分到每个人身上。管理类或过程类部门,如直播岗位,可以考核场观、在线人数、销售转化、新增关注数、在线时长、客单价等,这些业绩型指标来自向上承接的业务部门。

职能部门员工,如招聘岗,可以定简历数、笔试通过率、面试简历比、面试合格人数、过试用期人数、专家占比、招聘费用等。此外,需要进行价值观考核和行为锚定。

3)创新类业务部门

  假设是初创期事业部市场类部门,可以先确定其关键任务,再提指标。例如做产品的上线,就可以定回款、营收、客户满意度、任务节点完成度等。

4)研发部门

  研发部门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研究型,第二类是开发型。研究型又包括两类,一是技术研究,二是产品研究。对于这些也有不同的关注度,例如,华为在技术研究中有一个概念,叫作“五年内产业化比例”,也就是技术研究的上市比例。对于产品研究,可以设定产业化比率。对于开发型部门,可以关注产业化,以及利润回款、产品率稳定性、满意度、新产品占比等。

5)纯生产部门

  纯生产部门可以设置产能、排产计划完成率、良品率、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类指标、人效率指标、安全风险类指标、能耗指标等。

在考核的视角上进行协同评价打分时,首先要进行指标协同,要共同背指标。其次,找好协同性指标,注重协同文化。此外,领导需要重视,避免将考核沦为形式。■

作者系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业务副总裁

   顶(19)  踩(17)   查看次数:(123)   
 
    更多>>>
  本刊特稿
·增强信心 勇毅前行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
·深刻理解数智时代 做好企业管理(2023-10...
·稳定发展中蓄积新动能 ——2023中国制造业...
·亮点与问题并存 困局中实现增长 ——2023...
·固本强基稳增长 结构升级谋发展 ——2023...
·AIGC能力本质与应用场景(2023-9)
 
 
    更多>>>
  管理论坛
·人力资源管理“三懂三化”(2023-10)
·人力资源部门七大“顽疾”(2023-10)
·企业发展十个关键要素(2023-10)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价值维度(2023-10)
·打好组合拳 民营企业乘势而上(2023-10)
·组织变革:开创一个新“江湖”(2023-8)
 
 
 
    更多>>>
  管理批判
·警惕管理者错配(2023-9)
·“凉白开”的重重危机(2023-9)
·野性消费退潮爆红品牌如何长红?(2023-2)...
·“迪王”加冕之路的内忧外患 ——基于供应...
·恒大负债之问(2022-7)
·国企融资性贸易行为及防范(2022-7)
 
 
    更多>>>
  案例·实务
·中车慧衍工业智能开放平台(2023-9)
·一机集团“一基双模”设备智能运维管控(20...
·顺丰云镜打造智慧机场(2023-9)
·交信投科技:交通运输数智化安防体系(2023...
·坚持“两个一以贯之” 探索国企公司治理(2...
·汽车之家: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2023...
 
 
 
    更多>>>
  盈利模式
·周庄:打造“中国第一水乡”(2020-07)
·盈利原理 ——透视商业的本质(2014-04)
·探索制造业服务化之路(2014-04)
·黄太吉煎饼的盈利逻辑(2014-04)
·用现金流模式检测盈利模式的“质量”(2014...
·新东方盈利模式的先天性缺陷(2014-03)
 
 
    更多>>>
  封面文章
·“茅台管理” 塑造世界一流品牌(2023-10)...
·“五满”治企理念推动百年徐矿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公...
·中国同辐: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
·管理科技双轮驱动 谱写能源企业新华章(202...
·南网超高压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跨区域输电企...
 
 
 
    更多>>>
  管理创新
·十里芳菲:商业美学助力古村价值共创(2023...
·海信新事业筛选的信号灯智慧(2023-10)
·创新驱动发展模式面面观(2023-10)
·小米4环领导力构建学习型组织(2023-8)
·零号店:老字号新面孔
·WISE:海尔创客赋能新模式(2023-8)
 
 
    更多>>>
  方法
·质量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实现路径(2023-10...
·如何变“流”才为“留”才?(2023-10)
·供应商帮扶八步法 ——以北汽新能源为例(2...
·七步规避采购风险(2023-8)
·备件管理助力企业降本增效(2023-9)
·如何选择适用的人效策略(2023-8)
 
 
 
    更多>>>
  企业信息化
·杭钢“平台+生态” 打造产业数字化新引擎...
·AIoT:AI落地场景闭环(2023-8)
·新中大三步跨越,抢滩数字碳中和(2023-8)...
·博雅智慧打造数字化“双碳”服务品牌(2023...
·人力资源数智化,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
·新技术筑起重大风险防火墙(2023-7)
 
 
    更多>>>
  理论·前沿
·运营团队波士顿矩阵构建与应用(2023-9)
·企业层面数据要素价值利用研究 ——以阿里...
·组织成长全景图(2023-8)
·中层管理者危机领导力模型构建与提升策略(...
·企业数字责任前沿述评与展望(2023-8)
·中华老字号全产业链知识产权保护路径(2023...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企联合网 中国投资协会 中国工商协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国家企业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经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国际 中青网 中国日报 中经网 《经济管理》杂志
 
加入理事会 | 市场活动 | 刊登广告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投稿邮箱 :qyglzz@263.net.cn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cecm.net
京ICP备12008127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