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箫滢 牟思宇
关键词:国有企业 国民经济发展 创新型国家建设 保障国家安全 弥补市场失灵 推进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回顾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十年来,国有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新时代十年历史性成就的生动缩影。
国民经济发展的“顶梁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壮大国家综合实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关键;以国有经济为主导,保持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标志。当前,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经营效率,国有企业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承载的资产总量及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所占据的支配性地位,有助于巩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优势地位,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控制、引导和稳定作用。
十年来,国有企业有力提升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色。一是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国有企业整体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59.3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4%,有力夯实了大国经济底盘。其中,一批国有企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如2012—2021年中国石化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近26万亿元,招商局集团营业收入增长近15倍,国药集团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43%。二是质量效益不断提高。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国有企业活力持续释放。2012—2021年,中央企业利润总额从1.3万亿元增长至2.4万亿元,年均增长7.5%;净利润从0.9万亿元增长至1.8万亿元,年均增长7.9%。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从65家增长到96家,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国有企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引进来”,如中国石油超半数油气贸易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21年中国三峡集团通过混改吸引全球资本351亿元。同时,国有企业通过参与国际循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走出去”,如中核集团以“华龙一号”等自主核电品牌带动核工业全产业链加快“走出去”,中车株机带动上下游340多家轨道交通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集群国际化经营指数超15%,为我国经济更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国有企业将着力开拓经济增量,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着力按照“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总体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国企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上取得新的实质性突破;着力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做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历经多年接力探索,国有企业创新积累不断巩固,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尖端技术领域已具备引领优势。国有企业的资本规模也有利于支撑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同时,随着近年来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持续优化,国有企业对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和聚集力不断提升。从引导创新要素合理流动方面来看,国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持续推动区域间创新要素的集聚,形成了优化配置资源要素的强大向心力。
十年来,国有企业成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一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国有企业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展开攻关,集成电路、5G通信、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卫星导航、核电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创新成果,建成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和底气。二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国有企业持续完善自主研发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广核以“三位一体”科技创新整体布局推动实现“华龙一号”和“和睦系统”等成果转化;中国电子打造麒麟软件自主开源根社区,实现软硬件产品适配数量超过43万款。国有企业积极打造高水平科技平台,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中的协同创新作用。如鞍钢集团构建以研究院为核心的研发平台、以制造基地为主体的技术优化和质量提升与成果转化平台、基于高校院所的战略合作平台等,有效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联合攻关与产业化应用。三是科技创新机制持续优化。国有企业厚植人才优势,蓄足高质量发展后劲。截至2021年年底,中央企业拥有研发人员107万人,较2012年底增长53%;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41名,约占全国院士总数的1/7。同时,国有企业不断推出创新支持政策,有效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如中国移动落地做实“两给两出”(给政策给资源、出成果出人才),试点打造科研“特区”,推行“成本包干”“百舸”等制度,截至2021年年底产生规模化价值超31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科技创新作为“关键变量”,是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国有企业将坚持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全面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协同创新主导地位,以承担前瞻性重大科技项目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带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难点堵点,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实现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维护安全发展的“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国有企业集中于石油、矿产等上游产业,高铁、核电、航空等基础产业,电信、大数据等关键技术产业,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国有企业强调在不确定性环境中的抗风险能力、修复能力和可持续成长能力,自身具有高能动的自适应韧性。
十年来,国有企业为保障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一是在维护国家基础服务安全方面。国有企业着力提高维护国防、能源资源、粮食、信息等领域的安全保障水平,建成运营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覆盖全国的网络基础设施,承担川藏、藏中等一批投资大、收益薄的基础设施,有力支撑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十三五”以来,中央企业生产了100%的国内原油、97%的天然气,承担了70%的原油加工。2021年,煤炭产量1000万吨以上的37家煤企中,30家国有企业的产量占比达95%。二是国有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是产业链安全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承担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职责。2021―2022年,国资系统分两批遴选出16家“链长”企业,在统筹产业链发展、补齐短板弱项、锻造长板优势、强化供需协同、打造互利共赢产业生态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国有企业坚决落实国家助企纾困政策,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2020年,中央企业让利降费,秉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政治账原则,主动降电价、降资费、降路费、降房租,全年整体降低社会运行成本1965亿元,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经营压力。三是国有企业积极履行保民生社会责任,助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20年,面对多省市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灾害,中国安能、中国建筑、中国华能等国有企业积极支持受灾地区恢复生产保障民生,协助地方政府开展灾后重建工作;2022年,为应对四川、重庆先后进入突发事件能源保障一级应急响应状态,中央企业全力保障川渝能源电力安全供应,坚持顶峰发电、能发尽发,当年7—8月中央企业在四川累计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半数以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国有企业将坚持未雨绸缪,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补齐短板;增强忧患意识,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产业链组织治理模式,确保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应对公共社会重大挑战,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重要支撑。
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市场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不完全竞争等导致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国有企业作为矫正市场失灵的重要抓手,通过贯彻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对市场行为主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能够有效弥补市场缺陷。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特殊时期及特殊行业,国有企业可发挥逆周期调节效应熨平经济波动,密切配合政策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体平稳。
十年来,国有企业有力承担起弥补市场缺陷的职责功能。一是有力平抑市场物价。国有企业积极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研判国际形势,防范市场波动风险。如石油石化领域中央企业面对近年来国际油价大幅波动态势,全力保证成品油稳定供应,维持成品油价格相对平稳;中储粮长期密切监测粮食市场价格变化,抑制区域性、投机性市场波动,维护粮食市场稳定。二是保障公共产品供给。国有企业积极投身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用事业,国家电网克服高原地区施工困难,开展青藏电力联网工程,川藏、青藏、藏中、阿里联网工程等4条“电力天路”跨高山、过大河,彻底解决了困扰藏区多年的缺电问题;中建集团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投资建设了全国75%的新机场,有力保障了相关公共产品与服务供应水平。三是化解低端产能过剩。国有企业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抑制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目投资行为。“十三五”时期,中央企业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19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8亿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0.5万人;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提前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2021年中央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比2012年下降约33%。
党的二十大报告做出重大部署,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前,伴随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国家对新自由主义弊端进行了深刻反思,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国有化回归的趋势,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助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将更好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历史性任务,积极响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推动基础设施完善和公用事业发展,保障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水平,矫正市场经济缺陷,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
推进共同富裕的“先锋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这一属性天然内嵌了共同富裕的“基因”;同时,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而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因此国有企业始终保持姓党为民的价值追求。国有企业的产权属性和党组织的根本属性内在统一于人民利益,是实现共建共享、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保障。
十年来,国有企业在实现共建共享、促进社会公平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初次分配环节。国有企业遵循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收入分配方式,不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企业业绩与负责人薪酬挂钩机制、完善经理层市场化薪酬机制、健全职工工资总额决定机制,同时影响其他企业在处理资本收益与劳动报酬、管理者薪酬与职工薪资时做到分配平衡。2021年,实行全员绩效考核的中央企业占比达到99.3%。二是再分配环节。国有企业上缴公共财政的国有资本收益成为我国社保基金财政性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时是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力量。2012—2019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上交税费25.9万亿元,约占同期全国税费的1/4;同时,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财政比例逐年提高,2020年超过30%。三是第三次分配环节。国有企业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在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定点帮扶的24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累计在贫困地区直接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截至2021年年末,央企乡村产业投资基金累计撬动社会资本3400亿元,带动就业216万人次,为就业人口提供收入1029亿元,为地方政府贡献税收652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和基本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立足新征程,国有企业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促进共同富裕中来,把共享发展理念落实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在初次分配中推动企业与职工机制共建、效益共创、成果共享;坚持做强做优做大、不断提高经营水平,以再分配强化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推动慈善和公益事业发展,履行好新时代国企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