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虚入实的变化,预示着一个虚实共生的新世界即将到来。
文|申星
关键词:数字藏品 元宇宙 NFT 无聊猿
虚拟人、数字藏品和虚拟空间曾被公认为是构建元宇宙的三大支撑要素。而自腾讯旗下的数字收藏平台“幻核”于2022年8月16日发布公告称“停止数字藏品的发行”以来,关于中国版NFT收藏品会被“团灭”的担忧至今都未消散,人们甚至怀疑喧嚣尘上的元宇宙是否也是个伪命题。
舶来品的换装秀
数字藏品(NFT, Non-Fungible Token)指非同质化通证,实质是区块链网络里具有唯一性特点的可信数字权益凭证,是一种可在区块链上记录和处理多维、复杂属性的数据对象。作为2021年科技热词之一的NFT,为人们所熟知的源头是一只来自美国的“无聊猿”。
1. 源自美国的“无聊猿”
“无聊猿”是NFT头像项目BAYC(Bored Ape Yacht Club)架构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的一组猿猴NFT收藏品,该项目团队通过编程方式将眼睛、嘴巴、毛皮、衣服、耳环、帽子、背景7类共170余种不同属性进行随机组合,生成外貌、神态、穿着各异的1万个猿猴NFT。每个猿猴NFT不仅是艺术收藏品,而且是游艇俱乐部的会员卡,这便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俱乐部会员会把社交网络的头像设置为猿猴并且互相关注,由此掀起了“Ape follow Ape”的潮流,其中不乏众多国内外潮人、明星。之后,“无聊猿”NFT收藏品的交易额不断创出新高。截至2022年5月4日,已突破20亿美元,成为第三个交易额超过20亿美元的NFT系列。
2. 中国特色的NFT收藏品
就在大洋彼岸的“无聊猿”火爆之时,蚂蚁、腾讯和京东等各大互联网巨头均纷纷开展了相关业务,如蚂蚁的“蚂蚁链粉丝粒”小程序(后更名为“鲸探”)、腾讯的“幻核”以及京东的“灵稀”等。据统计,2021年我国共计发售NFT收藏品数量约456万份,总发行价值约1.5亿元。我国全年NFT收藏品发行市值总额之所以如此低,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NFT收藏品受到了国家相关政策管控,使其并不具备虚拟货币属性,因而无法进行二次交易,目前仅支持个人收藏或无偿转让。
考虑到我国NFT收藏品的流通性限制,2021年10月,腾讯的幻核将“NFT”字样删去,改为“数字藏品”。换装后的数字藏品并没有减缓人们拥抱它们的热情,各地博物馆、影视/文化公司、艺术家和设计师等纷纷加入创作数字藏品的热潮。数字藏品的购买者虽然不乏收藏爱好者或相关IP的粉丝,但绝大多数购买者是想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期待着某一天国家放开限制,允许他们进行二次交易,手中的数字藏品或许可获得如“无聊猿”一般的溢价。殊不知,“无聊猿”的成功不仅得益于其社交属性和二次交易,更离不开BAYC项目团队的社区建设和持续运营。
反观我国早期的数字藏品,基本上都属于“一锤子买卖”,发行方乐此不疲地一茬茬“收割”着不断入局的玩家。但鉴于目前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及买家理性意识的回归,如今的数字藏品变得不再好卖了,所以只能朝着其他方向转变了。
黑暗中摸索前行
寻求一个开放的二级市场同时又能抑制炒作的解决方案是国内NFT收藏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这个寻求的过程中,国内NFT收藏品相关企业在技术架构和商业模式方面,积极地探索既能满足监管合规要求,又能使数字藏品交易流通的可能性;在产品与服务销售方面,挖掘数字藏品本身的技术特性与数字营销的关系,发挥数字藏品促进实体产业发展的市场潜能。
1. 探明两种潜在的交易流通机制
第一,允许BSN-DDC基础网络支持的跨链交易。2022年1月25日,由国家信息中心牵头成立的用于部署和运行区块链应用的公共基础设施网络联盟——BSN(Blockchain-based Service Network,即区块链服务网络)上线,推出了BSN-DDC基础网络,并进入试商用阶段。BSN-DDC基础网络由泰安链、武汉链、文昌链、中移链、广元链、遵义链、唐山链等数十条开放联盟链组成,每条链由其技术方直接经营, 并提供基础支撑和优化迭代。未来它将利用公共城市节点提供许可链服务、公有链服务和跨链服务,实现不同许可链、开放联盟链、公链间的跨链互操。目前,新华社、中国银联、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已经推出基于BSN-DDC基础网络的数字藏品。
第二,官方指定的文化产权交易机构有望成为合规的数字藏品二级交易场所。文化交易所(简称文交所)是为文化产权转让提供条件和综合配套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平台,业务活动主要有政策咨询、信息发布、组织交易、产权鉴证、资金结算交割等。目前,全国有超过22家文交所,其中8家已在数字藏品领域布局,最有可能率先开放数字藏品二次交易的是海南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简称海交所)。海交所依托BSN-DDC区块链服务网络技术,拥有自主研发面向艺术品登记备案、溯源、合规交易的“大唐链”,并与其他联盟链及主流区块链连通,从而可以在技术方面保证数字艺术品和数字资产的有序流通和交易。
2. 挖掘数字藏品营销的市场潜能
在挖掘数字藏品的技术特性与数字营销的关系方面,由于数字藏品所采用的区块链技术能够助力品牌搭建会员管理体系,从而为品牌在虚拟空间下的用户运营提供了新范式。
另外,在品牌私域流量的获取上,数字藏品具备“天生线上”的基因,品牌本身可以凭借自有渠道精准汇集目标用户,提升品牌IP价值,获取私域流量。作为“前车之鉴”的“无聊猿”NFT收藏品项目所展现的趣味性、社交性和稀缺性也充分证明了数字藏品与用户之间维持更为长期联系的品牌价值。
作为文化领域数字化的一种方式,以及数字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字藏品目前已展现出提升商业效率、提升生产力的作用,由此形成了数字藏品的生产力属性。在游戏、科研、票务、体育、音乐、教育、影视、零售和旅游等9大应用场景中,绝大多数数字藏品正在为品牌持续赋能,与主流内容营销相结合的形式下爆发出惊人的市场潜能。
虚拟与真实共生
近年来,我国数字藏品之于商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营销方面的探索,数字藏品营销可以帮助品牌方实现数字资产化的同时提升品牌价值。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虚拟世界的逐步完善,数字藏品最终将成为元宇宙时代的重要数字资产,并在未来虚实共生的场景中产生交互、连接并形成场域。通俗来说,数字藏品将使得如IP衍生品周边、盲盒、字画、手办和艺术品等商品不再局限于实体,甚至可以是图片、动画、3D建模等数字内容,为内容IP和实物商品实现衍生变现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虚拟世界带来了私有化的物质基础。
1. 由实入虚,加速元宇宙的形成
元宇宙是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是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虚拟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除了虚拟人之外,更应该前置物质基础。在构建元宇宙虚拟空间的同时,相应的物质基础也需要同步跟进。只有当虚拟空间的物质基础齐备之后,才会有越来越多的虚拟人愿意踏入元宇宙。
虚拟空间的物质基础分为公共的和私有化的。其中,私有化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数字藏品,如《王者荣耀》中的某个英雄角色,其本身天然的角色装扮属于公共的物质基础,但每个“皮肤”(新装扮)属于私有化的物质基础范畴了。私有化的物质基础的存在逻辑或基于收藏价值,或基于使用价值(存在额外的隐藏属性),或基于对特定IP的价值认同。区别于现实世界的实物,人们对于虚拟物品的拥有不存在“二手”概念一说,只有所有权的转移。因此,私有化的物质基础自然可以进行交易并存在投资价值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的数字藏品还未放开二次交易,但人们对其未来可进行交易的预期使得数字藏品市场依然保持热情。不过,在这种热情的背后,脱离不了根据现实世界的实物产品、服务以及IP衍生所制造出来的数字藏品。而数字藏品营销的兴起,是携虚拟世界的噱头“捆绑”现实世界的产品/服务,除了带动现实世界的经济外,不可避免地为人们未来进入元宇宙手握私有化的物质基础提前培育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藏品由实入虚,实际上加速了元宇宙的形成。
2. 由虚入实,虚实共生的新世界
假设元宇宙提前到来,在元宇宙的虚拟空间里有什么能够交易的呢?我们可以从风靡全国的QQ空间上得到启发。
QQ空间持续火爆多年,背后的消费行为逻辑在于其充分满足了人们记录、社交、短视频和个性装扮四大基本需求。虚拟的QQ空间充满了各种新奇好玩的事物,几乎集合了时下流行社交产品的所有功能于一身。
在元宇宙的虚拟空间里,虽然人们交易的可能同样是虚拟的装饰物品或特权道具,但在区块链技术加持下变身为数字藏品,是人们的私有财产。引入现实世界的经济体系后,这种数字藏品将变得与现实世界里的私有物品一样。
当越来越多的人以虚拟人的身份徜徉于元宇宙中,虚拟人之间的交互和活动必然会创造出原本只属于虚拟空间的数字藏品,而现实世界的人可以利用现成的制造技术将这些数字藏品具象化。随着仿真人制造技术的成熟,虚拟人进入仿真机器人体内也有可能成为现实。
实际上,虚拟的装饰物品或特权道具的具象化很早就出现了,如通过仿制服装、饰品、道具以及化妆来扮演动漫、游戏、绘画及影视人物角色的Cosplay(角色扮演)。近些年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运行状态或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从而对现实世界进行干预或改造。这些由虚入实的变化,预示着一个虚实共生的新世界即将到来。■
作者单位 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