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规模与行业,只有员工体面,企业才体面。企业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尊重系统人性,这是企业和各类组织发展唯一正确的方向。
文|涂明君 黄宾 周宝印
关键词:新系统管理 系统人假设 系统人性 组织系统性 双层面三因素互补系统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好,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坏,是我们都和快递小哥一样,困在了信息系统里,被技术系统牵着鼻子走,被控制信息系统的人掐住命门、无力挣脱。久而久之,被系统控制的人,控制系统的人,其实都面临一个结果:丧失自我、丧失真实的心灵。这迫使我们思考这个时代的管理走向。
如何管理技术?技术和管理如何向好、向善?经过反复思考、比较和讨论后,我们得出的答案是走向新轴心时代的新系统管理。所谓新轴心时代,不是元宇宙,也不仅仅是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WEB3.0、WEB4.0,而是要重建真实心灵,像两千五百年前的轴心时代那样,把人立起来,让人有关怀、有力量,建设有更丰富和更系统人性的时代。很显然,新轴心时代不会不请自来,要让梦想成为可能,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思想界和企业管理界相互理解、通力协作,用新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也就是尊重系统人性的新系统管理重塑人的心灵、重塑人和技术的关系、重塑人和组织的关系、重塑企业、重塑社会、重塑时代。简而言之,新系统管理不是新轴心时代的管理,而是走向新轴心时代所必须进行的管理变革。
那么,究竟什么是新系统管理?如何进行新系统管理?
一、系统工程和赛博控制论
首先应该看到,关注系统管理的人其实很多。比如,2022年华为心声社区发表了任正非与系统工程领域科学家、专家会谈纪要,其关键词就是系统工程,中心思想是发挥综合竞争力,用科学的方法拆除小农经济思想下的“围墙”,通过系统工程思想,让大家放弃小农意识,面向未来。
提起系统工程,很多人说“知道”,那是钱学森20世纪80年代搞的。那么再问一个问题:系统工程和系统工程的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系统、系统论、系统管理,这些20世纪流行的东西,在今天为什么还被提起,成为面向未来的利器?
坦率地讲,中国系统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和钱学森系统工程捆绑得太紧;欧美系统管理最大的问题,就是和贝塔郎菲的一般系统论捆绑得太紧。这样说不是否定钱学森及其系统管理思想对中国的巨大贡献,而是说这种对系统管理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反映中国系统管理的真实历史和现实;这样说也不是否定贝塔郎菲,而是说欧美对系统管理的认识也存在方向性错误,忽视了信息时代发生巨变的真正动因。
这个错误的方向,就是只强调单向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个人、从贝塔郎菲系统论到赛博控制论的方向。回顾历史,一般系统论给世界带来了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系统性、整体性、组织性、稳定性、开放性⋯⋯而赛博控制论则带来了自动学习机、计算机、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WEB1.0、WEB2.0、WEB3.0这些具体的内容⋯⋯事实上,系统管理的正确方向不应只是单向的,它还包括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组织这个相反的方向,是一个双向双层面的互补系统,既利用系统工程进行自上而下的调控,也依据赛博控制论激励人自主地探索和创造。
其实,中国学习消化现代系统理论,并不只有钱学森的系统工程,还有赛博控制论。后者甚至更早:20世纪50年代,龚育之等人就翻译引进了赛博控制论,而系统工程20世纪80年代末才受到关注;事实上,当时发挥更深层次作用的是赛博控制论。赛博控制论的精髓不是控制,而是反馈调控、试错创新,这是摸着石头过河背后的哲学。靠着这个方法论,中国社会的微观层面,即中国企业和个人释放出巨大的活力,大胆闯、勇敢试,创出了从傻子瓜子到海尔、阿里巴巴、大疆⋯⋯这一拨又一拨品牌企业,中国经济实现超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如此,企业如此——芒果传媒、开心麻花这些组织有活力,先得是一线干活的人有活力。
二、尊重系统人性
大道至简!新系统管理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系统人性的假设。所谓系统人性,是针对单一层次的简单人性而言,指人性是系统的、三层次循环递进的。古往今来,思想家关于人性假设的论述千差万别,甚至完全对立,但大思想家的人性假设都有一个相同结构,就是形躯我—认知我—超越我这样一个清晰的、系统的三层次结构。比如,整部《论语》中“人”字出现最多,可见孔子的哲学就是人的哲学,他认为人活着首先需要食,但吃饭只能算基本需求,在社会上与人打交道,还要知仁,《论语》中“知”字排第二位,“仁”字第三;知仁还不够,生命最重要的意义,是求仁得仁,用德性我超越现实我。这个人性假设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根本,也确立了中华文化的根本。
孟子进一步系统化了这个正根,他从食色性也的讨论中确立性善说、知言说,以舍生取义为终极关怀。道家反对儒家的性善道德假说,提倡无为道德,比如庄子用地籁、人籁、天籁来比喻人性的三个境界,也是运用的类似基本结构。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还是儒家,朱熹首先强调格物,然后致知,以正心实现超越。阳明心学反程朱理学,但“四句教”其实也是三层次系统人性:无善无恶心之体,是自然本体;知善知恶是良知,是对人的社会行动的道德反思;为善去恶是格物,是用道德良知反观自我。古人所说的物,不仅指物体,也指事件。阳明所谓格物,就是在事上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到超越的二阶我就结束,这个超越我一定要观照现实的一阶我,使个体生命的目的和动机更加丰富、清晰和持久。比如孔子、曾子用“仁”三省吾身、修己;孟子养吾浩然之气,尽性养心;庄子保身全生;朱熹的修身功夫。二阶我回到一阶我,再由这个新的、脱胎换骨的一阶我修炼到新的二阶我,不断往复循环,这才是系统的人性假设,系统的修炼。那个时候没有公司,中国人要么把在朝廷做官作为修炼,要么通过在家族乡村搞基层治理进行修炼。
以上是轴心文明之一——传统中国主流的人性假设。现代思想家的人性假设虽然千姿百态,但也是形躯、认知、超越这个系统的结构。比如,康德的感性、知性、理性;马克思的自然人、社会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解放;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
越是往当代走,似乎人的心灵越封闭,只有物质和金钱才能给人以真实感、安全感;除了相信科技的价值,历史已经失去真实性;被欲望和科技掏空的心灵,试图将元宇宙作为救命稻草。其实,真正的元力只可能来自真实丰富的心灵,来自系统人性。新系统管理,首要目的就是重建系统人性。
坦率地讲,尊重系统人性的新系统管理要求有点高,但并不是没有企业向这个高标准努力。尊重系统人性的企业,其抗风险能力、活下去的能力超乎寻常。比如,华为不仅仅是简单的狼性文化,而是“讲人话、办人事”。在刚创业的时候,华为依靠高薪酬抢夺通信专业人才,以适度的饥饿感激发抢食本能,靠打粮食体现自身价值;它还提出“要创造新的生活,全靠我们自己”,树立自力更生的终极关怀取向,强调不屈不挠、奋不顾身。华为的卓越之处,是对员工的爱实事求是,鼓励高尚的行为和精神,但不止步于此,而是“决不让雷锋吃亏”,给奋斗者以高额回报。让超越我关照形躯我,让贡献者满意,这才算是走完一个循环,才是实实在在的“以奋斗者为本”。
接下来,再结合文化的作用,在物质文明和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员工潜能,使其超越基本的生理需求,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追求自我实现。在这种追求过程中,员工与人合作,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承认。当全力创造价值获得正确的评价,员工就会更加坚信长期艰苦奋斗的价值,并且把体力上的艰苦奋斗,升华为思想上的艰苦奋斗,也就是尽心、修心、修德。在获得合理分配的价值之后,员工以更加热烈而稳定的情绪投入新一轮循环。如此不断循环,不断升华系统人性。
事实上,有些后起之秀,如顺丰、京东、美团等,都在努力帮助更多的人更体面地工作,更有尊严地生活。无论规模与行业,只有员工体面,企业才体面。企业应该也完全可以做到尊重系统人性,这是企业和各类组织发展唯一正确的方向。
三、尊重组织系统性
尊重系统人性,能使企业吸引到本行业最优秀的人才;要想将这些人才整合好,形成最优合力,还需要把这种系统人性外推到组织的系统性。所谓外推,就是把企业看成“人工人(artificial person)”。最重要的,是使企业具有只有人才具有的精神和生命。人用知识理性驾驭生命的原动力,通过个人行动创造价值;企业通过政策和制度等管理行为创造价值。人类通过终极关怀确立的精神推动个体生命的系统循环;一个基业长青的卓越企业,一定有一种宗教般的文化信仰。
图1是新系统管理模型。其上半部分和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结构完全一样,内容相通。懂得系统人性,就会发现巴纳德的结构其实非常清晰:共同认可的组织目的;献身于组织目的的责任感,为组织做贡献的、协作的意愿,即精神;有效的沟通管理行为、协作行动,这主要是组织行为。组织目的、组织文化、管理行为是管理的三类要素。在管理思想史上,能够同时被企业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都接受的,除了泰罗和西蒙,就是巴纳德。三个人相比较,巴纳德在中国的名气最小,但他的理论其实最深刻,也最具有普遍性。越是优秀的企业,在这三个方面越是清晰和突出。从《以顾客为中心》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个突出的结构。
1997年“华为基本法”明确以客户为中心,为此还制订了两个目标,一个是向前看的愿景性奋斗目标,即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一个是向下看,脚踏实地的生存原则,即商业成功。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基本法”说要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这就是华为强调的第一个精神:长期艰苦奋斗。怎么奋斗?秉持厚积克己的理念,所谓厚积,就是深淘滩,把自己的势能蓄积得足够强大;所谓克己复礼,就是低作堰,克制自己的欲望,让上下游甚至相互竞争的友商都能一起活下去,共同营造更好的企业生态、行业生态,这是一种值得琢磨的长期生存智慧,也是这个时代的企业和未来企业的唯一生存方式。最后,还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不断清除冗余的反组织力量。
将几万、十几万聪明人联合起来,仅仅依靠上面这些企业文化、精神理念还不够,还要有令这些人才信服、从而遵循的组织方式和机制。华为花费几十亿美元,请IBM等世界顶尖的顾问公司助力企业开展多项管理变革,建立起集中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相对完整的流程体系,这套科学的、体系化的管理系统,是员工高效协作的保证,是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保证。
四、双层面三因素新系统管理
以上谈了两个系统性,即人的系统性和组织的系统性。其中,人的系统性新鲜一点,毕竟它不仅颠覆了经济人、社会人假设,也超越了X理论、Y理论、Z理论、复杂人假设,可以说提出了一个系统人假设。组织的系统性,其实就是组织系统论,内容上没什么新鲜之处。这里想与大家探讨的是,系统管理的组织系统,从来源、方向和结构来讲,和过去的组织系统论、系统管理完全不同。第一,它是从系统人性为起点推出来的,是人性系统到组织系统的方向;第二,在新系统管理中,组织系统一定是和人性系统放在一起考量的。当然,这个 “一起”不是混为一谈,而是分成两个层面:宏观组织层面与微观个体层面。每个层面关注三类要素:目的、文化、行动。所以新系统管理可以想象成双层面三因素互补系统这样一个模型。
所谓互补,首先指每个层面上三要素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比如机制—目的就是互动的,人会根据社会现实调整自己的目的和动机。互补的精髓,不仅体现在要素之间的互补互动。新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两个层面之间的互补互动。其中最关键、可以称为纲要的地方,是在三对要素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也就是在个人目的—组织目的、个人精神—企业文化、个体机制—组织行为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然后把这三股最主要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才算真正形成了组织的系统性,组织才真正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系统。
这话说起来简单,如何实操呢?还是看华为的例子。为了落实“以客户为中心”这个企业目的,华为把本可以形成利润的大量资源和大把的钱投在研发上。同时,华为搞了一个独特的员工虚拟持股,实质上并不是让资本分享利润,而是让劳动者适度分享收益,让奋斗者分享利润,这样不仅能够更持久地激励员工奋斗的原动力,对员工的爱也更加理性、适度、持久。华为为什么能坚持做到这两点呢?这里面的确有门道。
图1中每个要素在与另外两个要素的互动中,互动的强度会存在差异。比如,人的行动既有可能受利己主义的直觉支配或理性计算,也有可能被利他主义的道德崇高感支配。到底以哪个方向为主导,需要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比如,大多数企业包括华为,在微观个人层面一开始选择的是逆时针方向,即侧重激发人的本能和原动力;而在宏观层面,则选择的是顺时针方向,即侧重以精神文化引领组织行为。这样一来,微观与宏观就会有不同的循环方向,有点像“拧麻花”,或者“拧麻绳”,三对要素之间必要的张力,就是因为这相反方向的互相旋拧造成的。微观层面的原始动机趋利,宏观层面号召为了事业奋不顾身,拧出个“员工持股”;既要让组织行为服务于客户中心这个唯一目的,也要鼓励员工在一线冲锋陷阵,所以有“利出一孔”和“力出一孔”;既要让企业“深淘滩、低作堰”的战略思维在体系化的管理中不断强化,又要在价值分配上向奋斗者倾斜,所以有“决不让雷锋吃亏”,有“布鞋院士”“芭蕾脚”的企业形象。当然,最成功的就是被打成筛子的伊尔-2战斗机图片,它既象征着被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打压下的华为,也象征着某位高管。当某个人的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高度契合时,还有什么不可能呢?
将企业管理比作“拧麻花”,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卫伟的首创。不难发现,优秀的高级管理者都是“拧麻花”“拧麻绳”的高手,只是日用而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新系统管理用这个双层面三因素互补系统的模型,既为了描述其所然,更为了解释其所以然。当然,在新系统管理看来,企业不仅可以“拧麻花”,也可以“拧螺丝”,两个层面互动,上下两个方向大体一致,就是“拧螺丝”。到底该怎么拧,取决于企业的具体情况。
五、新系统管理的操作要领
简单介绍一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运用新系统管理模型。具体说来,就是要搞清楚在创业、成长和变革这三个阶段,两个层面的发力方向是什么,三类六要素中哪些要素是该阶段的重点,以及如何把控好这些重点。
1.创业期的新系统管理
强烈的欲望驱使创业者不断寻找机会。什么是真正的好机会?这需要理性分析判断。比如,刘强东2004年年底分析了零售链条的效率之后,果断决定将占利润来源95%的线下业务全部关闭,只做电商。2007年,在分析了整个物流快递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后,他决定自建京东物流。其实,刘强东在中关村卖电脑之前,还开过餐馆,被老乡骗了。京东的成功,是试错的结果。创业阶段,个人和企业都要有勇敢尝试、勇于试错的精神。让刘强东等人成为叱咤风云的时代标志性人物的,是他们选对了航道,选对了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市场。有勇气的理性,有理性的野心,欲望和理性的平衡,让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选准了赛道和商业机会,就要构想和摸索生意模式。比如,贝索斯在创办亚马逊的时候,勾画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能给用户带来哪些新的有价值的体验,亚马逊要构建哪些能力、以什么方式利用梅特卡夫定律,通过流量增长吸引网上供货商,降低成本进而降低价格,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扩张就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方式,现金为王。
构建生意模式,大致是对外。而对内,还要构建治理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保证创业者对企业的控制权,这需要在股权结构、公司章程上精心设计。二是保证劳动者持续的工作热情。知识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核心管理者和技术专家的智力劳动,已经越来越与资本一样重要。能像华为那样建立一个员工持股计划当然好,但即使有员工持股,也有可能只注重增长而不注重效率。这就要在资本与劳动之间引入利益分享机制,“让机制推动管理,管理创造效益”。这是精细活,要有相当的知识和能力水 平,但根本的原则是建立公正的价值评价机制和价值分配机制。要说到做到,反过来,口惠实不至就是骗人。要有诚信,才会相互信任。信任是一种心灵契约,员工对企业的信任,也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观念真实,这是企业文化的根本,是企业像人一样有精神、有灵魂的根本。
综上,企业形成清晰的生意模式、治理管理架构、精神文化,是创业成功的标志。
2.成长期的新系统管理
企业成长的标志,表现为体量增大、能力增强、精神文化成熟等;形象地讲,就是这个“人工人”长身体、增能力、心智成熟。企业成长不是目的,是要对顾客、社会和员工稳定地承担责任。
成长期的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源,既有内在扩张冲动,也面临外界各种诱惑,企业家的战略定力和取舍在这时就很重要。华为一开始做程控交换机,后来小灵通火热的那几年,任正非自称是在火上烤,最终还是顶住了诱惑不做。但后来他认准了智能手机也是通信设备的主航道,就在这个主航道“深淘滩”,在芯片和操作系统等核心领域压强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构筑竞争优势。
将自己做强,这是基础。在“深淘滩”的同时,华为还注重“低作堰”。就是自己实力越强,势力越壮,越是反对强势作风,越是要让上下游,甚至竞争对手也能滋润地活下去。这看起来是低姿态,其实是成长期企业最需要的大格局,大襟怀,产业链生态系统的大情怀。
做好产业链生态系统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文化追求。它的基本精神不是称王称霸,不是寻求控制,而是创造条件让关联公司也能自由平等地发展。比如SHEIN(希音),虽然在品控环节对加工商严格要求,但加工商有自己独立的所有权、收益权、人事权、财权。SHEIN主要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这或许才是当前比较流行的DAO (去中心化自主组织)的真精神。
这种精神既然能传递到上下游,显然早就已经作用于员工。成长期的企业,就是要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和平台,为员工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提供更稳定、更广阔的舞台,并且注重从内部培养和选拔干部,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文化也会不断纯化,凝练。一个世界级企业的精神文化,一定是鼓励系统人性的。比如谷歌提出有意义的使命、信息的透明度、每个员工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在这三个核心价值观之下,个人自主发展,组织自主发展。
3.变革期的新系统管理
再辉煌的企业也有衰亡的一天。20年前《基业长青》中描述的18家高瞻远瞩的公司,如GE、摩托罗拉、沃尔玛等,市场地位都大不如前。其实,一个企业如果完成了它的使命,就不应该怜惜它的衰亡。但企业毕竟不是个人,它还承担着巨大的责任,承担着众多员工、家庭、供应商的经济和社会责任,它还要努力争取活下去,寻求变革和重生。
真正变革成功,重振辉煌的企业比例并不高。但从稻盛和夫重振日航、西门子对工业4.0的战略规划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即对重建人类真实心灵的追求。这是新系统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在变革时代,要重拾企业家精神、创业精神,重拾企业初衷,但不能重走老路,不能因循旧的制度体系,要构建新的战略意图和核心能力。对员工而言,最重要的是恢复对生命和生活的热情、对物质和精神幸福的追求。
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重建系统人性的时代,企业家可以大有作为,也应该大有作为!■
主要参考文献
[1]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金观涛.系统的哲学[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3] 黄卫伟.以奋斗者为本[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 涂明君.尊重系统人性和组织系统性的拧麻花[J].中外企业文化,2019(3).
作者单位
涂明君 天津行政学院
黄宾 北京亿心宜行汽车技术开发服务有限公司
周宝印 北京北大纵横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