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明刚
【内容摘要】培养和提升非线性思维能力,对于提升领导者推动变革、突破创新和应对不可预测性变得更加重要。本文通过变化情景下的组织文化变革模型构建了一个基于非线性思维模式的领导要素模型,并为领导工作的非线性思维方式培养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线性思维 领导力 线性思维 运用策略
因新冠肺炎疫情与国家教培相关教育政策调整,新东方、学而思等知名上市公司业绩与市值出现跳水式下滑。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1?8月份教培相关企业注销或吊销的数量超14万家,较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约34.59%。平均每天超过583家机构倒闭注销。在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战略筹划对领导者的非线性思维提出更多要求。如果只持有传统的常规线性思维模式,难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冲击,也不利于引领组织实现更大的创新突破。
非线性思维的意义与重要性
线性维度包括理性、逻辑和分析思维,专注于理解和交流的外部因素,而非线性维度与直觉、洞察力、创造力和情绪有关,关注理解和沟通的内部因素。范斯等将非线性思维方式定义为“在理解和交流时,对关注内在感受、印象和感觉的偏好”。非线性思维方式允许用户从多个角度得出新颖和意外的结论。乔布斯曾经说:“相信你的直觉,它比思维更强大。”非线性思维方式通过一种间接和创造性的方法解决问题,使用的推理不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涉及的想法往往无法通过传统的逐步逻辑实现。
相对于普通管理者,应对变革与变化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这一职责在VUCA时代尤其重要,也变得更加复杂。科特认为,应对变革是领导与管理最重要的差别。领导创新与变革的过程往往是非线性的、演绎的、迭代的,在创新过程中,一个人通过使用一系列复杂的认知需求来达到目的,今天对创造力的认知需求往往需要通过利用洞察力、直觉和情感的非线性思维方式来满足。斯滕伯格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在当今的商业世界中,有效的规划、思考和问题解决需要包含非线性方法。
对于暂时处于落后或处于新兴市场的企业,非线性思维经常是企业能否成功逆袭的利器。克雷顿等的研究发现,正是在颠覆已有市场技术的进步和颠覆传统路线的创新中,攻击者占据了优势。通过颠覆已有的主流路线和技术,新产品性能超越市场原有产品,企业通过新产品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
对于成熟市场或相对成功的企业,非线性思维也至关重要。由于成功企业更容易受过去成功经验的影响,要推动变革、提前部署应对危机与挑战,非线性思维对成功企业的领导者也非常重要。鲍尔等的研究发现,领先企业往往屈从于最受欢迎、最有价值的管理教条,为了保持行业领先地位,管理者首先必须能够发现颠覆性技术,要创建完全独立于主流业务的组织。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也指出非线性思维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波兰特等认为,我们对神经动力学的“意识”需要进一步转变,需要更本能地利用我们所学到的关于大脑非线性动力学和复杂性质的知识。
重视非线性思维并非轻视和忽略线性思维,而是要求两者之间保持平衡。派克等比较中美管理思维方式和道德决策的实证研究结果中发现,与美国管理者相比,中国管理者表现出更大的线性思维风格,而美国管理者表现出更大的非线性思维风格。在利用线性思维维持稳定延续的同时,领导者还要善于运用非线性思维实现创新突破,并培养组织应对非线性变化的能力。
基于变革理论的领导者非线性思维构建路径
跳出线性思维,需要领导者能够省察底层信念、假设与价值观,不被底层既定的固有价值观和信念假设所束缚。阿基里斯等认为,信念与假设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实际操纵着行为,告诉人们如何去知觉、思考以及感觉事情。人们的信念和假设往往源于过去的经验,如果一个群体里有一个基本假定,则成员的行为就很难再为其他前提所左右。对于非线性思维,需要打破过去的经验。培养构建非线性的领导思维模式,信念和假设至关重要。
在关于《巨变时代的管理》中,德鲁克认为,对于管理者,在巨变时代预测未来是毫无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尽管没有人预测到或可能预测到这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检视三个假设至关重要,即有关组织环境的假设、有关组织特殊使命的假设以及有关组织完成组织使命所需核心能力的假设。针对这三个基本假设,又需要满足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是有关环境、使命和核心能力的假设,必须符合实际情况;第二是这三个假设必须相互适应;第三是必须被整个组织知道和理解,形成组织文化;第四是假设必须不断接受检验。沙因的组织文化变革模型以三层模型分析改变信念与行为的结构,最底层的是深层基本隐性假设,这些是早已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的不被意识到的假设、价值、信仰、规范等,由于它们大部分出于一种无意识的层次,所以很难被观察到;中间层是信仰与价值,是组织的战略、目标与哲学;外显层则是外在显现的行为和物质形态。
结合领导者的核心责任与非线性思维的特点与要求,领导工作中要运用非线性思维,需要在变化与稳定之中把握平衡,把握好变化与不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坚守初心使命和变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需要自我信念假设提升转变的同时,提升组织应对非线性变化的能力,包括文化和机制的相应变革,实现稳定性与灵活性、敏捷性与长期主义的平衡。
针对领导者运用非线性思维,结合德鲁克、沙因和阿基里斯等人的组织变革理论和模型,以及乔布斯等关于创新与灵感觉知的相关建议,我们构造如下框架,从六个方面提升领导者运用非线性思维的能力,如图1所示。
领导者应用非线性思维的具体策略建议
1. 在非连续不可预测性环境中创造未来的信念
领导者要利用目标管理引导下属,需要比下级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线性思维模式下,预测未来是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责任,但是在非线性思维模式下,未来的变化与不确定性使得其不可预测性大幅上升,面对充满变化与不确定的环境,领导者更重要的责任需要从预测未来转变为创造未来。张瑞敏曾经说,预测未来不如创造未来,海尔的“自以为非”就是不断创造新的未来。创新是企业成长的源泉,张维迎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曾经提出创新的四个不确定性,即技术可行性的不确定性、商业价值的不确定性、相关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体制、文化和政策的不确定性。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在非线性时代,未来只能是用来创造。领导者不能再停留在预测连续性的线性思维基础上思考未来,而要学习应对和拥抱不可预测的环境,将预测未来为重心,转移到创造未来为重心。

2. 基于对基本假设反思能力的批判性思维
线性思维往往源于某种既定假设不变的前提下,很多根深蒂固于我们脑海中的假设,往往影响我们的判断,并且基于这一假设对未来做出预测、反应。作为领导者,反思与正确设定核心假设的能力对超越线性思维、寻找突破性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推崇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追问到不能再进一步追问的基本假设。第一原则的思考需要越来越深入地挖掘,直到只剩下一种情况的基本真相。换言之,第一原则是一个基本假设,不能进一步简化。马斯克解释说,要想取得成功,不必把每个问题简化到原子水平,从而获得第一原理思维的好处,只需要比大多数人深入一两个层次。他进一步解释说,第一原则思维意味着将问题归结为最基本的精神真理,然后从中推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于通过类比来理解外部世界,这基本上意味着模仿和重复别人做的事情。在人的管理上,影响领导者决策的几个假设包括,自己领导的组织或团队存在的核心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股东、员工和客户的关系是什么?员工与组织的关系是交易关系还是共同体关系?何为正确?通过批判性思维,不断追问本源问题,就能够在不确定中看到背后的确定性。
3. 归零与重构
线性思维往往基于既有趋势的持续延续,而非线性思维鼓励归零和重构思维。归零与重构思维,也是对打破固有线性思维模式的基本假设。当下,提到归零重构往往想到马斯克,而中国也有很好的案例。比亚迪起家于电池生产,20世纪90年代初一部大哥大电话价格两三万元,而其中电池价格就要上千元,如果按照线性思维,当时生产电池的核心设备价格非常高昂,并且设备技术都在日本,日本又严格禁止相关设备出口,一些国内厂家购买电芯自己组装,但利润极低。而王传福另辟蹊径,将电池生产线流程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只花了100多万元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这样,比亚迪的镍镉电池成本比日本厂商低了40%多。到1997年,成立仅三年的比亚迪卖出1.5亿块镍镉电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挑战不可能,归零与重构是领导者培养前瞻性非线性思维的重要方式。
4. 高度重视使命、信念与核心价值观建设
对于领导者,需要培养非线性思维,但是通常情况下,一个组织的领导者的非线性思维并非绝对跳跃、完全随机的,领导者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要在不确定、不可预测中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在勇于挑战、质疑的同时,作为领导者,还需要坚定使命和价值观,在非线性变化的环境中,坚守和把握住不变的东西,才能够将长期主义和动态环境有机结合。华为的用人逻辑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基层有饥饿感、中层有危机感、高层有使命感。
5. 打造柔性、敏捷的创新性变革文化
领导者自身培养非线性思维,要提升组织应对非线性发展的环境,还需要打造柔性、敏捷和创新型的组织文化。要打造柔性、敏捷的创新型文化,需要在组织中鼓励创新、鼓励变化,并允许适度犯错,同时,在绩效管理中也要采取鼓励挑战和容忍失败的绩效管理模式,在其他人力资源制度上也应与这种文化相匹配。
6. 提升正念与直觉力
源自东方佛学的正念,近年来在积极心理学和减压治疗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被乔布斯等著名企业家所推崇,正念领导力逐渐成为领导力研究中的一个细分领域。薇薇安娜、凯西亚、 伯恩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正念对于激发人们的创意和灵感也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正念,人们放下既有的固定思维和有意识的思考,对灵活性、创新性和创造性产生积极影响。四书五经之《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正念、静、定、安,对于我们跳出线性思维的局限性,平衡发展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也具有重要启示借鉴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晓西,张虹.VUCA时代人力资本投资的挑战[J].清华管理评论,2015(10).
[2] 卞志汉.让基层有饥饿感 中层有危机感 高层有使命感——华为的用人逻辑[J].发现,2018(4).
作者单位 中教未来国际教育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