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广告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加入理事会 | 加入收藏
 
首页 |本刊特稿 |管理论坛 |管理批判 |案例·实务 |封面文章 |管理创新 |方法 |企业信息化 |理论·前沿 |管理点滴
微言管理 |精彩推荐 |栏目展示 |关于我们 |投稿须知 |在线调查 |主编信箱 |在线交流 |企管书架|企业家|读书汇
     
   
     
请输入要搜索的文章标题
 
 
  《企业管理》杂志简介:
《企业管理》杂志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月刊)。
· 1980年创刊 领先地位
· 庞大的精英受众群体
· 全球视角 本土方案
· 最高发行量48万份 渗透中国企业界
 
   订阅方式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您不妨施展一下您的生
花妙笔,把您的理论、观点和故事叙述得更明白有
趣一些。
3.本刊多年来形成并保持了以案例说话的风格,我
们欢迎作者提供更多新鲜的、原创的案例文章。
4.本刊审稿周期为两个月,对于没有选用的稿件尚
无法一一退稿,敬请谅解。
5.本刊对于作者投稿从不收取“版面费”、“审稿
费”等名目的任何费用。

 
  <<详情查询>>  
 
  投稿邮箱 :E_mail:qyglzz@263.net.cn
 
 
  副社长:王仕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53201
采编中心主任:王黎: 特稿、批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701529
采编中心常务副主任:郑亮:特稿、方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36071
栏目主编:程丹丹 :信息化·智能化、理论·前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栏目主编:苗榕:案例·实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36071
栏目主编:于静:调研与分析、管理创新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编辑:张思嘉:论坛、封面文章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更多>>>  
  ·寻找“拖延症”的病根(2022-7)
·2022第一期补白
·数字孪生在制造业的七种应用(2021-12...
·从错误中发现成功的契机(2021-11)
·为什么你总觉得累?(2021-9)
·9个习惯,助你事半功倍(2021-9)
·“拖延”是止步于昨日的艺术(2021-9)...
 
 
     
  更多>>>  
 
 
         
    理论前沿    
  人工智能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与挑战(2018-04)  
企业管理杂志 发布时间:18-08-23        
   

文/蔡然


【内容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了金融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平台和契机。本文首先从金融内需、技术驱动、市场环境和国家战略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适用于我国金融创新的基础条件。然后从客户体验、服务范围、风控能力和研究水平等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对金融创新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人工智能  金融创新  金融科技  智能投顾  战略规划

     随着金融科技的纵深推进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慧金融成为金融创新的必然方向。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客户类型制定个性化服务,促进金融行业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一是人工智能具备对信息的快速挖掘获取能力,有利于金融机构在商业竞争中夺得盈利的先机。二是基于客观数据和算法的人工智能在金融活动中表现出可靠性、稳定性和高效性的优势。三是人工智能为金融服务带来新鲜的体验,有利于增加客户黏性。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适用于我国金融创新的基础条件进行了总结,对影响进行了归纳,对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金融业的创新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一、人工智能适用于我国金融创新的基础条件
1. 契合发展的内在需求
     得益于CPU、GPU、TPU等硬件储备的优势,云计算对运算能力的提升和大数据对知识资源的广泛运用,金融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出来。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都陆续推出了各自的智能应用,使得金融服务更加简单、高效和友好。
2. 深受技术成熟的驱动
     人工智能近年来的快速成长与算法的进步密不可分。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攻克的难点在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对语义的约束和影响,分析有歧义语句和缩略语,进而能与人产生合理的对答。在力学定律和控制理论的框架下设计出的机器人能够根据指令完成相应动作,从而代替人类完成重复性的工作。
3. 获得市场环境的促进
     随着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不断融合,制造业向中高端不断迈进,人工智能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市场的繁荣为金融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创新的产业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响应国家发展的战略
     人工智能强国博弈的局面正在形成,中国奠定全球领先地位至关重要。美国、日本、英国和法国都将人工智能推向国际综合实力的角逐舞台。我国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为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人工智能对金融创新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是这两个领域深化发展、探索创新的必然结果。人工智能在前端可以使金融服务更加个性化,营销更加精准化,改善客户体验;在中端可以学习和分析历史数据,支持各类交易的决策,使金融服务更加智能化;在后端可以用于风险识别和防控,使管理流程更加自动化。人工智能既能在客户端优化资产配置,又能在商户端提高工作效率,打造全流程的智慧金融。
1. 改善客户体验
     面对客户群体的扩张和客户需求的变化,金融服务急需改善客户体验。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人。借助微信平台的私人化特征和安全认证体系,金融机构着力搭建线上智能客服问答系统。建设银行的“小微”累计服务用户数突破10亿人次,远超400人热线座席的服务总量两倍。工商银行的“工小智”,单日最高服务量突破百万。邮储银行挖掘微信客户重合度,发展贷款业务。人工智能首先通过对来自电子渠道的文字和语音进行意图识别,再根据识别结果对接提前建立好的知识库进行查询,或进入企业系统优化业务流程,最后将结果以适当的方式反馈至渠道终端,完成交流。同时,智能客服通过对日志信息进行有效的识别、分析和挖掘,为客户服务与客户营销等提供数据与决策支持。积累的历史数据还有助于智能客服系统进行知识学习和更新,为改善问答提供参考与依据。
2. 拓宽服务范围
     人工智能通过降低人工成本,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在客户端,智能投顾用机器代替传统投资顾问,以产品代销与研发相结合,培养了客户的理财习惯,拓宽了财富管理的经营范围。智能投顾还能提升了解投资者风格偏好的渠道维度,除了通过传统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其年龄、资产和投资期限,还能利用非结构化数据更客观地衡量投资者的风险承受水平。智能投顾根据投资者的收益目标匹配算法,提出个性化的投资建议,再依据市场动态对资产配置进行调整和优化。美国智能投顾市场的资产规模以年均68%的速率增长。截至 2017 年 2 月,Vanguard 管理的资产达470亿美元,Schwab Intelligent Portfolio 达102亿美元,Betterment达73亿美元,Wealthfront达50亿美元。国内智能投顾正在起步阶段,国民财富积累和投资需求为智能投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空间。2016年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达3.11亿人,并以23.5%的速率增长,预计管理资产规模到2020年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2017年8月招商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摩羯智投作为国内最大的智能投顾,规模突破50亿元,每天通过100多万次运算帮助客户从3000多只公募基金的分析中获得可观收益。
     另外,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由金融分析师编写函数、设计指标和分析数据而进行的量化投资不断扩张市场规模。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Bridgewater Asspcoates自2013年起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跟随市场变化和预测行情走势,投资市场逾120种,持仓组合逾百种。日本Alpaca公司的交易平台Capitalico利用图像识别帮助客户分析交易图表,并基于交易员的经验深度学习非结构化的信息。国内的量化交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京东量化平台和MindGo分别借助京东集团和同花顺的资源优势,进行智能化策略的开发与研究,为客户提供投资方案。
3. 增强风控能力
     金融风控业务流程复杂,涉及用户资料收集、反欺诈、合规、逻辑校验等较多环节,完全依靠人工费时费力且容易滋生群体欺诈。人工智能对解决传统风控业务痛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提升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和事后监督的综合能力。通过把客户行为分析和资产负债状况相结合,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IP地址等多层次信息构建的客户关系图,人工智能突破了识别联系人中借贷人个数等简单风控因素的传统手段的局限,深度延展了金融风控的覆盖范围,广泛管控网络全局风险。尤其是全国约有5亿人口不存在持牌金融机构的强征信记录,需要依靠人工智能挖掘客户多维数据的金融价值,通过对网页浏览、通话记录、电商消费、出行线路以及社交网络的统计分析,勾勒出精细的客户信用特征。京东金融和微众银行已经尝试通过社交数据、信用积累、商户管理和欺诈侦测等模型,对客户进行分类并评估还款的意愿和能力。人工智能促进征信审批自动化,还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的难度,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
     此外,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用于识别客户的身份与行为,相较于传统鉴定方式更加便捷,有助于金融机构的安全监控。其中,人脸识别已被应用于银行开卡、账户登录、支付和取款等金融范畴。红外双目摄像头活体检测技术可抵御照片、面具、视频等身份伪造。英国Atom Bank是一家摆脱网点限制、完全通过手机平台进行金融服务的数字银行,实现人脸识别和声音识别的双管齐下。中国农业银行于2017年在全国37个支行实现了人脸识别取款系统,并结合动作和唇语等活体检验,提高准确率。支付宝于2017年9月在杭州推出的人脸识别支付服务实现了全球首次成功商用。
4. 提升研究水平
     智能投研为包括研究人员和基金经理的个人客户和包括金融机构和商业媒体的公司客户,提供从数据到结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智能投研既能从宏观经济周期角度分析,涵盖行业轮动规律和上下游产业链趋势,又能从微观层面发掘热点事件对公司价值产生的影响。智能金融搜索引擎能自动而快速地完成大量相关信息的动态检索和报告的撰写。美国Kensho公司的产品Warren利用知识图谱构建起事件数据库,从中不断强化学习。AlphaSense公司则充分利用研究文献、公司证明、实时新闻等碎片信息,挖掘数据价值,为投资决策所用。目前国内的智能投研还未形成规模,金融数据不丰富甚至残缺的致命缺陷使得数据标准、关联架构尤为重要。萝卜投研和文因互联等公司通过智能搜索提高客户信息挖掘和处理的效率,辅助投资报告的自动生成。天弘基金和嘉实基金均搭建智能投研平台,为投资决策提供系统性支持。数据服务商如wind、东方财富、同花顺和恒生聚源等公司的壮大也成为智能投研发展的核心推手。
    
三、人工智能在金融创新中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对金融创新而言要谨慎面对一系列挑战。
1. 对数据提出高要求
     数据是人工智能时代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的数量和质量都要符合更高的要求。一是面对大体量和多种类的数据,治理方式要与时俱进。传统金融机构的数据架构模式是按照产品和业务种类区别存储和使用的,成本控制和标准的不统一限制了数据整合和调用的能力,导致历史数据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单位不尽统一、部分数据缺失有误等问题。然而,未来基于客户视角的数据分析需要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二是数据的采集和使用的过程中要避免泄露个人隐私。随着数据规模的扩大,金融机构不仅使用内部数据,也将引入外部数据,甚至将逐步输出数据。如何采集和保护客户个人信息的私密性应引起高度重视。生物信息一旦遭受黑客攻击,或被不法分子掌握,对于身份鉴定系统将产生致命的打击,进而威胁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安定。
2. 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金融具有关乎国家命脉的特殊地位,自主研发能力是其拓展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基石。虽然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产业规模也逐年增长,但是也应该清醒认识到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产业布局、品牌经营和认证体系等方面的短板。根据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要求,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将于2020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于2030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只有我国人工智能产业不断掌握核心算法和高端部件的制造实力,金融创新才能有底气在国际市场中积累竞争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3. 大量基础设施投入
     人工智能本身需要大量的运算。仅为围棋应用而定制的AlphaGo Distributed 就拥有1920个CPU核心和280个GPU。而金融应用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特质也决定其对传感器和芯片等硬件设备和网络的抗压能力等要求更高。随着创新的深入和规模的扩张,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增加存储和通讯等基础支撑的投入成本。如果短期内没有显著收益,占用的资源对金融运营势必造成负担。另外,金融机构还应注意在设备更新换代过程中以国产代替思科路由器、甲骨文数据库和IBM存储器等进口设备,逐步摆脱对欧美发达国家产品的依赖程度,以避免金融系统安全受制于人的潜在风险。
4. 保守态度阻碍发展
     传统金融机构中存在着因循守旧的思想,会阻碍创新决策的速度和推进的力度。有人认为传统经营足够成熟,畏惧人工智能产生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不愿意承担创新责任。也有一部分基层工作者担忧人工智能对人力的替代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发展前途。此外,监管环境日趋严格,对智能投顾等新兴业务的执业许可牌照的规定尚在讨论之中,也成为保守的金融机构对人工智能业务创新持观望态度的理由之一。
5. 生态系统尚未建立
     人工智能的金融创新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各机构独立开展研发、生产和测试,没有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协同机制。由于人工智能的复杂性,涉及到的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的些许变动都会影响创新应用的布局和扩展。个体单打独斗能力有限,尤其技术力量薄弱、投入成本较小的金融机构不具备先发优势,难以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各自为营的局面使金融体系整体战略目标不一致,系统间不完全兼容,难以形成坚固的生态圈,无法保证创新的可持续成功和稳定的发展。
    
四、对我国金融行业开展人工智能创新的建议
     我国金融行业的科技建设投入逐年递增,2017年已超过千亿元,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落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基于前文中人工智能对金融创新的影响和挑战的分析,针对我国金融行业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战略规划
     我国金融行业应首先制定有认知前瞻和指导意义的人工智能战略发展规划。国家战略层面正在加快人工智能的布局,制定了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的三步走计划:2020年超过1500亿元,2025年超过4000亿元,2030年超过1万亿元。建议金融行业响应国家号召,对人工智能创新进行顶层设计,可包括整体目标制定、组织架构调整、业务流程优化、IT实施方案和监管机制措施等方面的部署。各金融机构在思想和标准高度统一的前提下,配合完成对现有资源配置的调整和升级,逐步形成鼓励创新、严肃活泼的氛围,建立起坚不可摧的金融生态系统。
2. 以客为本
     金融行业在人工智能时代仍要牢牢把握以客户为本的服务宗旨。伴随着最后一批“90后”客户步入成年,庞大的年轻客户群体将成长为金融服务的主体。金融机构应以科技为手段,从多种维度的数据中深层挖掘信息价值,洞悉老、中、青客户多种层次的业务需求,释放长尾市场的活力。客户基本信息等结构化数据和社交网络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都可以被金融行业充分利用,从而构建更立体的客户画像,精准分析出客户的喜好。以智能投顾为例,现阶段国内应用主要服务于广大短线投资者,未来将逐步发展出ETF、股票、期权、债权、房地产、养老金等多元化资产组合模式,通过不断完善核心模型和算法,服务更多类型的客户。建议金融行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不同的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维护客户关系的核心竞争力,使金融发展更加智慧化和人性化。
3. 警惕风险
     金融市场复杂多变的特殊性,要求从业机构清醒认识人工智能的生命周期和局限性,警惕技术风险和安全隐患。人工替代和产业升级是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也决不能盲目替代现有基础设施和人员配备,不能急于求成。智能客服对于机器无法单独解决的复杂问题可以转接人工服务,实现人机结合的补充途径。为了确保客户账户的安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可与传统手机密码验证等措施相配合,并允许用户随时终止使用该功能,以及配套为账户冒用损失担负保险赔偿等举措。人工智能与金融领域的结合要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建议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的现实条件,寻找适合的发展路径,集中优势资源从易于突破的业务着手,先启动投入少、回报高、见效快的试点项目,再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实施推广。
4. 投资建设
     金融行业应发挥自身的资金和人才优势,积极投资和推动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设施建设,支持自主研发。一是持续完善金融数据的治理和整合、硬件升级、软件升级、技术研发,以及系统维护。二是注重培养金融行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和后备人才,为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优秀人员搭建良好的成长空间。三是一边大力发展金融创新实验室,积累经验;一边与外部机构开展创新合作,跟踪前沿。此外,金融行业还应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新一轮经济增长起到的催化作用,通过投资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新兴行业的热情,以身作则,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


主要参考文献
[1] 闫德利.2016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综述[J].互联网天地,2017(2).
[2] 36氪研究院.人工智能行业研究报告[R].2017.
[3] 乌镇智库.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R].2017.
[4] 饶舜.“微信银行”带给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基于SWOT理论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4(1).
作者单位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清华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顶(1163)  踩(1216)   查看次数:(2664)   
 
    更多>>>
  本刊特稿
·迈向世界一流:中国企业成长与变革(2024-2...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制度建设路径(2024-2)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工作现状与趋势(2024-2)...
·境外合规管理三个“深刻理解”(2024-2)
·合规与其他管理体系协同机制研究(2024-2)...
·构建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价机制(2024-2)
 
 
    更多>>>
  管理论坛
·直播行业固化倒计时(2024-1)
·合规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2024-1)
·从华为的企业生死观说起(2024-1)
·向孔子学识人用人(2023-12)
·健全破产制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2023-12...
·高质量发展学悟践(2023-12)
 
 
 
    更多>>>
  管理批判
·你为“知识付费”买单了吗?(2023-10)
·老干妈“老”了吗?(2023-10)
·警惕管理者错配(2023-9)
·“凉白开”的重重危机(2023-9)
·野性消费退潮爆红品牌如何长红?(2023-2)...
·“迪王”加冕之路的内忧外患 ——基于供应...
 
 
    更多>>>
  案例·实务
·一场业绩倍增的顾问式营销大戏(2024-1)
·兖矿能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024-1)
·太极绵药“五位一体”企业文化(2024-1)
·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 ——五粮液全生命周...
·华熙生物四轮驱动多元化发展(2023-12)
·华发集团四维度深化“党业融合”(2023-12...
 
 
 
    更多>>>
  盈利模式
·周庄:打造“中国第一水乡”(2020-07)
·盈利原理 ——透视商业的本质(2014-04)
·探索制造业服务化之路(2014-04)
·黄太吉煎饼的盈利逻辑(2014-04)
·用现金流模式检测盈利模式的“质量”(2014...
·新东方盈利模式的先天性缺陷(2014-03)
 
 
    更多>>>
  封面文章
·开投集团:激发创新活力 赋能产业升级(202...
·扛牢能源保供责任 打造全国一流绿色能源企...
·“旧我”到“新我”,河钢颠覆式商业模式变...
·“茅台管理” 塑造世界一流品牌(2023-10)...
·“五满”治企理念推动百年徐矿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公...
 
 
 
    更多>>>
  管理创新
·闲废物资拍卖全链条服务(2024-2)
·改进型逐级分解法提升绩效(2024-2)
·“三新”破解民航企业减碳困局(2024-1)
·智慧能源助力海尔绿色升级(2024-1)
·绿电魔方:电力服务模式创新(2024-1)
·西门子全价值链碳中和战略(2024-1)
 
 
    更多>>>
  方法
·识别高潜力人才(2024-2)
·活用TRIZ解决项目管理冲突(2024-2)
·好机制成就优秀营销团队(2024-2)
·大运营管理评价(2024-2)
·为国企装上OKR之翼(2024-1)
·三大转变让选人精度倍增(2024-1)
 
 
 
    更多>>>
  企业信息化
·全球化人力资源管理与系统落地(2024-1)
·国企人力资源数字化全景图(2024-1)
·AIGC能为品牌营销做什么?(2024-1)
·人工智能,谁主沉浮?(2024-1)
·大模型为什么不能自主决策?(2024-1)
·智慧学习平台赋能企业培训(2023-12)
 
 
    更多>>>
  理论·前沿
·中国海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协同发展机制创新...
·集团管控:集权有度 分权有道(2023-12)
·海外员工“三导”工作研究(2023-12)
·对外服务型企业“走出去”路径探索(2023-1...
·中国式ESG:从高配到标配(2023-11)
·优化ESG绩效,拓展绿色融资渠道(2023-11)...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企联合网 中国投资协会 中国工商协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国家企业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经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国际 中青网 中国日报 中经网 《经济管理》杂志
 
加入理事会 | 市场活动 | 刊登广告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投稿邮箱 :qyglzz@263.net.cn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cecm.net
京ICP备12008127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