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广告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加入理事会 | 加入收藏
 
首页 |本刊特稿 |管理论坛 |管理批判 |案例·实务 |封面文章 |管理创新 |方法 |企业信息化 |理论·前沿 |管理点滴
微言管理 |精彩推荐 |栏目展示 |关于我们 |投稿须知 |在线调查 |主编信箱 |在线交流 |企管书架|企业家|读书汇
     
   
     
请输入要搜索的文章标题
 
 
  《企业管理》杂志简介:
《企业管理》杂志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管,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月刊)。
· 1980年创刊 领先地位
· 庞大的精英受众群体
· 全球视角 本土方案
· 最高发行量48万份 渗透中国企业界
 
   订阅方式    
 
 
 

1. 在选题方面,当前国内企业管理领域的热点、难
点、疑点问题。了解企业当前的实际问题,是提高
稿件采用率的一个关键因素。
2. 在文章风格方面,在叙述方式上力求简明通俗,
注重可读性和观点的新颖。您不妨施展一下您的生
花妙笔,把您的理论、观点和故事叙述得更明白有
趣一些。
3.本刊多年来形成并保持了以案例说话的风格,我
们欢迎作者提供更多新鲜的、原创的案例文章。
4.本刊审稿周期为两个月,对于没有选用的稿件尚
无法一一退稿,敬请谅解。
5.本刊对于作者投稿从不收取“版面费”、“审稿
费”等名目的任何费用。

 
  <<详情查询>>  
 
  投稿邮箱 :E_mail:qyglzz@263.net.cn
 
 
  副社长:王仕斌: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53201
采编中心主任:王黎: 特稿、批判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701529
采编中心常务副主任:郑亮:特稿、方法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36071
栏目主编:程丹丹 :信息化·智能化、理论·前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栏目主编:苗榕:案例·实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36071
栏目主编:于静:调研与分析、管理创新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编辑:张思嘉:论坛、封面文章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电话:68414646
 
 
     
  更多>>>  
  ·寻找“拖延症”的病根(2022-7)
·2022第一期补白
·数字孪生在制造业的七种应用(2021-12...
·从错误中发现成功的契机(2021-11)
·为什么你总觉得累?(2021-9)
·9个习惯,助你事半功倍(2021-9)
·“拖延”是止步于昨日的艺术(2021-9)...
 
 
     
  更多>>>  
 
 
         
    管理论坛    
  直面管理新现实:工作与生活的平衡(2016-12)  
企业管理杂志 发布时间:17-02-23        
   
  作为管理者,你是否经常在半夜还在给下属发邮件,内心希望下属也能像你一样随时随地关注工作,第一时间做出回应?作为员工,你是否经常因为在节假日与家人、朋友聚餐、游玩时收到领导的“连环Call”或办公微信群的“刷屏”而苦恼?越来越方便、廉价的移动互联技术在颠覆人们沟通方式的同时,也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模式。因此,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工作与生活,从跨界到划界
 
文/刘祯
 
关键词:绩效  工作与生活  平衡  划界  管理实践
 
  一百多年来,管理教会了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也引导企业外的各类组织学会绩效导向。的确,管理需要对绩效负责,但管理又不等于绩效,保护压力下的员工也是今天管理的责任。企业作为管理这门学科的“创始人”,需要首先意识到这一点,需要不断去理解人。
  企业对于绩效导向的不断追求,导致员工的工作不断向生活跨界。这会带来短期绩效,但却可能以人的健康和幸福作为代价。事实上,互联时代的到来,在为管理创造机会的同时,也加速了这种挑战,让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变得更为模糊。例如,即时通讯可能让人们无时无刻置身于工作状态下。在传统的需要理论中,人的需要或包括生理、安全、社交、自尊、价值实现之类的层级,或包括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归类。按照这个逻辑,也可以有两类需要:工作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但今天,比探讨需要类别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平衡好各种需要。失衡会变成对人的一种破坏,也不利于组织的长期发展。由此,今天的人们更需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从持续性的角度,企业需要、也有责任引导和帮助人们实现该平衡。那么,企业如何面对这一现实?
 
一、从跨界到划界
  华南理工大学陈春花教授曾任新希望六和公司的CEO,她喜欢六祖的一句话,“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因此,当老师的时候就当老师,做研究的时候就做研究,进企业的时候就做企业。这就是禅的意义。跨界并非是让人们处于界限之间的游离状态,而是需要人们沉静下来。因此,有效跨界的前提是要划清界线。要实现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就要帮助员工划清界线,而不是让界限变得更加模糊。管理者要做的是管理好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而不是因短期绩效去打破两者的平衡。管理者需要帮助员工在工作时间获得工作效率最大化,从而避免工作时间流向家庭和生活。同时,要关心员工的情绪,避免不安和负面情绪流入员工的家庭生活。
    
二、重新定义幸福
  美国《哈佛商业评论》曾组织专刊来探讨幸福,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得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幸福并不复杂,就是能让人安下心来。如果企业关心员工的工作幸福感,就要去看员工是否能静下心来专心工作。这时管理者就要去努力排查是哪些因素在影响员工安心工作,然后帮助员工排除这些因素。事实上,工作与生活的渗透是相互的,不仅仅是生活时间可能被工作占据,还包括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可能心里想着生活或家庭的事情。尤其是在中国更为显著的家文化背景之下。员工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可能因为心里惦记着家里的事情。所以,管理者要学会想到员工的生活和家庭。就像张勇会想到海底捞员工远在家乡的父母和孩子,为他们做一些安排。刘强东的一个愿望是希望很多农村员工的孩子能像城里人一样进城读书,总部建在家乡宿迁的京东也的确帮助不少农村员工实现了这样的幸福。国外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参考,例如“灵活工作时间”和“工作日压缩”。前者打破朝九晚五,在每天固定的工作时间内,员工可以自己安排上下班时间,这就解决了双职工接送孩子的问题。后者在每周工作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把工作日压缩到四天,这就让员工有集中的时间分配工作和生活。
    
三、领先半步
  笔者曾将管理的“有限理性”与刘永好的管理实践结合,提出了“领先半步”的管理思想。事实上,管理学无法像经济学、数学等学科一样纯粹追求最优化。管理需要的是一个适度的满意解,而非绝对的最优解。所以,如同刘永好所言,要快,但快半步就好,否则步子太大就会因失衡而跌倒。领先半步意味着稳定和平衡。因此,最后,企业和员工不妨思考:工作的步伐是否已经远超了生活?还是生活的步伐已经远超了工作?如果是,就需要借助管理来回归平衡。■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春花,曹洲涛,刘祯,乐国林.组织行为学:互联时代的视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 刘祯,徐梅鑫,王家宝.刘永好:领先半步[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
[3] 苏勇.改变世界:中国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在“全时工作”下重塑平衡
 
文/沈磊
 
关键词:移动互联  全时工作  工作与生活冲突  管理边界  策略协同
 
  从5×8小时“上班”变成7×24小时的全时“待命”,移动互联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模式,要求员工全天候、随时随地听从组织“调遣”。而对于那些效力于跨国企业或参与全球交易的员工,则在全球分散办公的同时,不得不适应不同时区协作带来的工作生活时空的 “扭曲”。
  
一、“全时工作”下的工作与生活冲突
  在移动互联时代,员工很难在工作与生活之间划出明确的物理和心理边界,工作与生活时空边界的渗透与模糊,使得员工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全天候、随时随地待命。管理者可以向团队成员随时随地发布任务和检查工作进度。为满足上级要求,员工除了早出晚归、熬夜加班以外,还必须随时注意自己的智能终端,以便对上级和同侪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回应。缺乏对工作与生活时间的掌控成了移动互联时代员工工作与生活冲突的矛盾焦点。
  与此同时,一些公司也开始利用技术手段或借助外部力量来监控和研究员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和社交媒体活动,防止或限制员工工作时间的非工作行为,寻找员工对公司不满、准备离职、消极怠工等“非敬业行为”的蛛丝马迹,期望能够提前掌握员工心理动态。然而,这种“不信任”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员工心理上工作与生活的对立和冲突。
  面对上述的情形,不同的员工由于其个体和家庭的差异性,往往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主要包括积极接受、消极接受、积极抵制和消极抵制四种策略。
  除了已经计划离开当前组织,员工一般不会采取积极抵制的策略,而将自己置于与上级的对立面和组织的矛盾中心。
  为了免受来自上级的责难,避免断送自己在组织内部加薪升级的可能,一些员工采取消极抵制的方式来应对组织对自己私人生活的入侵,避免正面冲突,“我会注册多个微信账号和微博账号来避免公司人力资源部和上级对我个人生活的窥探”“我的手机没电了”“我所在的地方信号不稳定”等,都是这些员工为了应对上级质询而经常使用的隐瞒手段和借口托词。
  正如谎言终有一天会被戳破,内心的焦虑和对立及领导的不满会让采取消极抵制的员工最终力不从心,或是离开公司,或是转化为消极接受。
  消极接受的员工尽管心有怨言,但是往往将“牺牲”自己的生活作为在组织中获取成功的代价,他们更多地是让上级和同事们看到组织希望看到的“理想型员工”形象而非追求工作实质性的产出。然而,这类员工一旦在绩效考评和加薪升职中没有获得组织的认可,工作与生活的割裂与身心疲惫往往促使他们转变成为消极抵制的员工。
  而积极接受的员工往往视工作为全部,并能够从内心深处将工作与生活高度统一起来,“工作狂”与“24小时随时待命”并非他们刻意留给领导和同事们的形象,而是在追求工作成果和个人目标时产生的“副产品”。这类员工的存在与成功往往成为促使组织随时待命“理想型员工”文化产生和强化的主要力量,以及消极接受型员工仿效的对象,并让组织难以理解和接受那些拒绝认同该种文化而公开或消极抵制的员工。
  
二、重塑工作生活平衡之道
  对于身兼多重角色的员工而言,保持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工作敬业度、复原力和创造力,对于促进员工的工作投入和组织的绩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伴随着80后、90后独生子女员工的增多,从小集长辈宠爱于一身、享受优质物质生活、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对于工作的自由度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有着更高的要求,往往不会像他们的长辈那样在工作与生活的矛盾冲突中采取妥协的态度,选择消极抵制与接受。
  对于组织而言,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职位越来越被工业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所取代,而那些依靠员工沟通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软技能的岗位对企业绩效影响的重要程度越发凸显,而这些工作往往依赖于员工的心情,情绪高昂与低落时的工作效率大相径庭,这就要求组织能够激发员工内心深处对组织的认同感和积极性。未来,组织需要从领导理念、管理边界、策略协同三个方面重塑员工的工作生活平衡之道。
  1.领导理念
  实现员工工作生活平衡重塑的根本和基础在于改变领导者的管理理念,否则组织必然陷入盲目追求“时尚化”管理工具而永远“事倍功半”的怪圈当中。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很多领导自我成功经历的“类我效应”是企业随时待命“理想型员工”文化产生和强化的主要力量,当领导仍将“加班加点”“随时待命”作为员工敬业与否的标准,那么员工更多地是采用消极接受或消极抵制的方法,那么这样的组织很难实现员工工作生活的很好平衡,同时也很容易导致组织内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而没有业绩的“小白兔”大量存在,甚至导致部分员工在工作时长上的“作弊”。一家银行行长曾尝试将加班作为评判员工敬业的重要标准,结果办公室员工在上班时间上网聊天、下班后开始工作的现象大量出现。
  作为管理者,必须意识到与工作态度和工作表现相比,提高工作效率比延长工作时间更加重要,工作质量和成果比看上去的工作量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更有价值。组织需要的是价值观和业绩都符合组织要求的“猎狗”,而不是只有工作态度而没有工作绩效的“小白兔”,管理者必须谨慎奖励员工的超时工作行为。同时,虽然管理者往往可能是工作与生活冲突的积极接受者,但是重塑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之道需要以身作则,带头主动营造和引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对于管理者个体而言,平衡的工作与生活有利于避免自身过于强调职业成功而带来的职业脆弱性,同时也为员工树立榜样,使得工作生活平衡的文化真正在组织中落地生根。
  2.管理边界
  尽管管理者是组织实施工作生活平衡的决策者和推动者,但是工作生活冲突最终的感知者、承担者和解决者是组织中的每个员工。每个员工由于其个体追求的目标和家庭情况的差异性,以及处理冲突的能力水平不同,最终所采取的应对策略也各有不同。
  在重塑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中,必须注意两个“边界”问题。其一,注意管理策略的有效性边界,即关注政策实施的成本和收益。管理者必须结合自身组织员工特征采取不同的策略组合,而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最佳实践”。其二,保护员工私生活的边界。将工作和生活连接起来的是员工,员工在这两个不同性质的领域承担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诉求和功能,面临着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两个领域中分配的困境,并依据自身的“动机特质”不断调整目标以便适应每个领域的独特要求。
  不是所有的员工都愿意或能够追求职业上的“出类拔萃”,并为此殚精竭虑。因此,管理者在重塑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时,还要把握好“度”的问题,主动设置合理并相对独立的工作与生活边界,保护员工非工作时间和其他角色身份,帮助员工提高时间、情绪管理能力,不要对员工生活中兴趣、爱好和追求进行评判和干涉,避免引发员工,特别是80、90后员工的心理反感和行为上的抵制。
  3.策略协同
  目前很多企业将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提供托幼养老信息和补贴等支持性服务视为让员工加班加点、随时待命的一种“补偿”和“福利”,在员工享受了这些补偿和福利后,他们的绩效评估和加薪晋升往往会因此受到负面影响,让员工对企业实施这些措施的“初心”产生了怀疑,也可能让员工对组织满意度和忠诚度不升反降,最终使得这些平衡工作生活的策略效果也大打折扣。
  同时,目前大多数策略更多着眼于员工由于生活问题而影响工作投入,而对工作干扰和侵占了员工生活的问题“视而不见”。因此,重塑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需要组织未来更加关注包括“全时工作”等带来的工作与生活冲突的问题,采取包括提供信息、服务,实施弹性工作制在内的一揽子策略,并将员工工作生活的平衡策略纳入到组织整个人力资源战略的体系框架内,与员工的招聘选拔、培训发展、绩效考核、薪酬晋升等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相配合,从而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敬业度、减少员工流失和提升工作效率。
  不管是Google将人力资源部改为人力运营部(People Operations),还是近期Airbnb撤掉首席人才官(CHRO),设立首席员工体验官(Chief Employee Experience Officer),目的除了凸显人才对企业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人力资管理与企业其他职能更好地统合在一起,通过提升员工整体性体验,进一步改进生产效率和组织绩效,更好地将组织价值传递给顾客。■
作者单位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顶(982)  踩(1070)   查看次数:(2516)   
 
    更多>>>
  本刊特稿
·迈向世界一流:中国企业成长与变革(2024-2...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制度建设路径(2024-2)
·中央企业合规管理工作现状与趋势(2024-2)...
·境外合规管理三个“深刻理解”(2024-2)
·合规与其他管理体系协同机制研究(2024-2)...
·构建合规管理有效性评价机制(2024-2)
 
 
    更多>>>
  管理论坛
·卓越中层领导力五项修炼(2024-2)
·三招减少形式主义(2024-2)
·当“佛系”员工遇到幽默领导(2024-2)
·直播行业固化倒计时(2024-1)
·合规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证(2024-1)
·从华为的企业生死观说起(2024-1)
 
 
 
    更多>>>
  管理批判
·你为“知识付费”买单了吗?(2023-10)
·老干妈“老”了吗?(2023-10)
·警惕管理者错配(2023-9)
·“凉白开”的重重危机(2023-9)
·野性消费退潮爆红品牌如何长红?(2023-2)...
·“迪王”加冕之路的内忧外患 ——基于供应...
 
 
    更多>>>
  案例·实务
·保利集团“5+1”业务体系(2024-2)
·“五化”改革“山能样本”(2024-2)
·一场业绩倍增的顾问式营销大戏(2024-1)
·兖矿能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024-1)
·太极绵药“五位一体”企业文化(2024-1)
·从一粒种子到一滴美酒 ——五粮液全生命周...
 
 
 
    更多>>>
  盈利模式
·周庄:打造“中国第一水乡”(2020-07)
·盈利原理 ——透视商业的本质(2014-04)
·探索制造业服务化之路(2014-04)
·黄太吉煎饼的盈利逻辑(2014-04)
·用现金流模式检测盈利模式的“质量”(2014...
·新东方盈利模式的先天性缺陷(2014-03)
 
 
    更多>>>
  封面文章
·开投集团:激发创新活力 赋能产业升级(202...
·扛牢能源保供责任 打造全国一流绿色能源企...
·“旧我”到“新我”,河钢颠覆式商业模式变...
·“茅台管理” 塑造世界一流品牌(2023-10)...
·“五满”治企理念推动百年徐矿高质量发展(...
·中国海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能源公...
 
 
 
    更多>>>
  管理创新
·中国核电“核”谐之美理念与实践(2024-2)...
·闲废物资拍卖全链条服务(2024-2)
·改进型逐级分解法提升绩效(2024-2)
·“三新”破解民航企业减碳困局(2024-1)
·智慧能源助力海尔绿色升级(2024-1)
·绿电魔方:电力服务模式创新(2024-1)
 
 
    更多>>>
  方法
·识别高潜力人才(2024-2)
·活用TRIZ解决项目管理冲突(2024-2)
·好机制成就优秀营销团队(2024-2)
·大运营管理评价(2024-2)
·为国企装上OKR之翼(2024-1)
·三大转变让选人精度倍增(2024-1)
 
 
 
    更多>>>
  企业信息化
·全球化人力资源管理与系统落地(2024-1)
·国企人力资源数字化全景图(2024-1)
·AIGC能为品牌营销做什么?(2024-1)
·人工智能,谁主沉浮?(2024-1)
·大模型为什么不能自主决策?(2024-1)
·智慧学习平台赋能企业培训(2023-12)
 
 
    更多>>>
  理论·前沿
·学践结合构建“四四三”动力模型(2024-2)...
·国有企业虚假贸易新特征及风险防范策略(20...
·中国海油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协同发展机制创新...
·集团管控:集权有度 分权有道(2023-12)
·海外员工“三导”工作研究(2023-12)
·对外服务型企业“走出去”路径探索(2023-1...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企联合网 中国投资协会 中国工商协会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国家企业网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经济网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央视国际 中青网 中国日报 中经网 《经济管理》杂志
 
加入理事会 | 市场活动 | 刊登广告 | 杂志订阅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投稿邮箱 :qyglzz@263.net.cn    Copyright 2011, 版权所有 www.cecm.net
京ICP备12008127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979号